贵港新闻 桂平新闻 平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贵港市 > 贵港新闻 > 正文

从东井名区到橘井名区

来源:贵港日报 2013-06-16 05:16   https://www.yybnet.net/

立于登龙桥社区三界庙前的梁孝子里碑。大南门城楼,贵港古城历史文化的地标。橘井名区牌楼。文/图杨旭乐

贵港作为历史悠久的城池,有着辉煌与璀璨的往昔。同时,薪火相传的本土西瓯文化与南下传播的中原文明相互交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体现这一多元融合文化的载体见证,则是贵港曾经拥有的三处历史文化街区:东井名区、古郁名区和橘井名区。三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历经自然灾害和战火兵燹,乃至近代以来城市建设浪潮中的破坏,但依然残留了部分历史遗存,显得弥足珍贵,同时附着其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本土典故及传说故事,更是彰显了历经漫长时光、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传统历史街区的无限魅力和价值。

东井名区

清代光绪《贵县志》中刊录有乾隆年间浔州府知府胡南藩的《读浔州名宦志诗》共八首,其中之四是讲述汉代郁林郡太守谷永的:“夷巢十万古西瓯,聚啸南江最上游。一自汉家开置后,曾烦凿井郡东头。”这首诗除了铭记谷永凿井取水,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事迹外,同时也留下了贵港自先秦至汉的那一段二千多年前的尘封历史印记。

岭南百越族两大支系之一的西瓯部族聚居在今天贵港市区郁江南岸一隅,汉元鼎六年武帝平南越国,《汉书》记载“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四十余万口降”。胡南藩诗中所言的“十万古西瓯”便是当年西瓯部族归附汉朝后的贵港本土原住遗民——乌浒人,这段史实在《后汉书》有详尽记载:“建宁三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随后,谷永体恤民艰,率众在郡东边凿井修渠取水,这就是东湖的前身——东井,又名“谷公井”。谷永凿井郡东头的这段历史,开辟了东湖地区的人文历史之渊源,使得中原文化浸润到岭外这片瘴疠之地。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由惠州再贬到崖州,在粤期间,苏东坡听闻孝子梁诏辞官守墓表孝的事迹,便专程由滕州转道至贵州,拜访了家在东湖边上的孝子梁诏,并受其亲孝之行为所感动,在其居家之处泼墨题字“甘露”、“熏风”、“瑞林”,以颂其孝行。此外,苏东坡在贵期间还游览了贵之名胜东井、南涧井等地,并题留“东湖”、“南涧”石刻,到清代《金通志》还记载“井口刻东坡书东湖二字”。

明代,回乡省亲的贵州省总兵、加镇国将军沈希仪听闻坊间民谣云“贵县四山全,只因东井穿,东井若不穿,三科中一元”,这位从一品大官遂命人运石填平东井,旧县志记载“垒石填塞湖水泛溢”,于是东井底被石封塞,水不漏,积聚成多,井水溢于外,便与周围大大小小的莲塘汇聚成东湖。旅行家徐霞客于1637年途经贵港时,在其游记留下“又五里,则路两旁皆巨塘潴水,漾山潆郭。又一里,过接龙桥。叠石塘中,以通南北,乃堤而非桥也”的文字记录,为东湖地区保存了东湖及登龙桥在明末时代的历史写照。

到了清代,贵县果然应了“东井若不穿,三科中一元”的民谣:整个明代,贵县只出了一个进士,而明之后的清代,接连出了九位进士!乾隆年间知县石崇先在登龙桥上的风雨亭南北两端题“东井名区”和“登龙胜迹”两处匾额。光绪年间贵县编修县志,主持编纂的梁吉祥邀请当时贵县籍一品大官、官至四川省总督的陈璚为新成的《贵县志》写序,并藉此机会请这位蜚声海内的清代书法家补题家乡已佚失的苏东坡“东湖”、“南涧”石刻,陈璚欣然应允。

如今石崇先所题的“东井名区”匾额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中,但在东井名区所覆盖的东湖周边区域,贵港本土市井诸多历史典故及神话传说仍然在民间传颂,贵县八景中即有铁巷朽榕、银塘夜雨、东井渔歌三景出自东湖地区。孝子里、登龙桥、三界庙、节孝牌坊、李氏祖祠及旧式民居群落等本地典型城市建筑符号也都汇集在东湖周边。

作为2008年贵港市头号城建项目——东湖综合整治开发建设工程的项目用地,经过五年的开发建设,东湖地区已初现勃勃生机,正在谱写东井名区的新篇章。

古郁名区

北部巍峨的莲花山脉,与坦荡的郁江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贵港的地貌主体。清代光绪《贵县志》有云:“贵踞浔上游,四山环拱,前临郁江,东山虎伏于左为郁水锁钥,七星诸峰石笋参天奇特秀丽峙于西,南山二十四峰环卫县治之前,后枕北榄大小坪天山为屏。”

我国古代城池选址讲究依山面水,附临平原,左右山臂环抱,面前朝山、案山拱辑相迎。贵港无疑就是这种“风水宝地”的标准模式:郁水蜿蜒穿越郁江平原,北靠延绵高崇的大小平天山脉,南山二十四峰作案山拱于前,东山群峰和西山诸峰分别耸峙于左右两翼。作为全境治所的城址,更是一个“风水微缩版本”:前据郁江为濠,东湖、井塘及南涧诸水环绕于后,西北则以宝江(今名鲤鱼江)天堑为险。

清代光绪《贵县志》附有一幅县城衙门全景插图,图中官衙建筑群规模宏大,在县衙正大门照墙上有一牌匾题曰“古郁名区”四大字。古郁名区涵盖五门城内及城外附郭,以县前街(今县东街)为中轴线,直至延伸到西街(今西五街),包括了中国古代典型城池的所有建筑元素,有完整的城墙、城门、瓮门及箭门的城防体系、官府衙门、道观寺庙、会馆戏院、商号当铺、私塾学堂、传统民居等等。

古郁名区范围西起鲤鱼江,东达大东码头,南抵郁江,北至建设东路,最核心的地段为旧县治衙门一地,即港北区政府旧址。据旧县志记载,唐代元和年间,贵州刺史谢鹏“因感南江地势低洼,苦于水患,乃迁州城于江北”。贵港的城垣历史发展过程大致如下:从郁江南三里的吴国陆绩筑郡城,到唐元和年间迁于郁江北岸筑土城,元代至正年间改为石砌并设五城门,明万历年间改砌青砖并增高,清康熙年间重修,咸丰年间兵乱毁损严重,旧县志记载“基址尽平,仅存城门旧迹”,到光绪初年,知县何昭然倡议重建,在近二十年时间里,分别由何昭然、李宗庚、焦肇骏、吕汝棠、左秉堹、孙乃诚、徐炳文七位知县接力修筑才竣工。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狭小的内城区域已无法满足城市的扩张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在县长黄绍耿任内掀起拆墙建街浪潮,在这期间,五座城门之间的城墙全部被推倒拆除,兴建了11条马路,中西合璧风格的岭南特色骑楼建筑群纷纷落成,城内城外遂连成一体,再无内城外城之分。1993年《贵港市志》记载“至贵县解放前夕,古城墙已拆,仅留下大南门城楼”。大南门作为贵港仅存的城墙遗迹,是贵港这座城市的历史根脉,见证了贵港的兴衰历史和现代化城市的迅速发展。

在2008年5月和2011年7月,文物考古部门分别对港北区政府旧址和莲城宾馆旧址这两块相连的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两次考古,发掘出唐宋官署建筑遗址,以及汉代城壕、壕沟及柱础等建筑材料及各个时期的水井、房址等生活遗迹,遗址文化堆积层从西汉前期至明清时期的大量遗迹遗物层层叠压,时间延续达二千多年。这两次考古发现,印证了唐代州官谢鹏北迁州城这段史实,更重要的是填补了贵港郁江北岸唐代之前的城垣空白历史,向世人证实了二千多年来,贵港一直是座两城对峙的古老城池。

如今古郁名区的范围与集防洪堤、滨江公园于一体的郁江北岸堤园路项目范围大体重叠。在堤园路项目的规划蓝图里,寄托着几代贵港人城墙根下的梦想,未来这片历史区域终将涅槃重生。

橘井名区

橘井名区位于市区江南一隅,这处历史地段有一定的规模,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完整,历史建筑较集中成片。胡南藩诗中所描绘的“夷巢十万古西瓯,聚啸南江最上游”这段史实便发生在这片区域。从先秦时代的西瓯方国时代开始,历经秦汉,直到清民时代,这里留下了诸多历史遗迹与文化影响。

“西瓯”一词最早出现的文献是《汉书》:“蛮夷中,西有西瓯,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后汉书》有曰:“郁林,西越也”;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有云:“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旧唐书》载:“贵州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贵港作为西瓯部族的聚居地中心,向来为历史学界所公认。壮族作为西瓯最后的直系遗民,比重在市辖三区人口中占30%。

公元前214年,秦开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桂林郡治所在今贵港。贵港从此成为我国版图里的一个行政单元。

汉元鼎五年,汉军攻入南越国都城番禺。翌年,汉以南越、西瓯之地立南海、郁林等九郡,郁林郡区划范围大体上继承了秦桂林郡的衣钵。

汉末三国时期,博学多识的陆绩被吴国孙权任为郁林太守兼加偏将军,给兵两千人。陆绩到任后,除了传播儒学兴教育,还发动军民在今贵港郁江南岸的南江村修筑郡城,开凿水井,时称“陆公井”。另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绩为太守时每登显庙冈制浑天仪”,光绪《贵县志》记载:“显庙冈在郭北里,县北二十里”,可见当年陆绩的足迹遍布了贵港的郁江南北两岸。陆绩任满东归,两袖清风的他行装简朴,船轻不压浪,便在郁江边取石压稳。至吴,弃于娄门。后被苏州地方官题名为“廉石”,俗称“郁林石”,这块源自郁江畔的礁石如今仍矗立于苏州文庙内。胡南藩作诗曰:“军旅雍容一老儒,登冈手制浑天仪。归舟满载江边石,可是清贫太守无。”此诗高度浓缩了陆绩任职郁林郡的功绩与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贵州剌史刘博古在陆公井旁种橘一株,以纪念“怀橘遗母”、“载石表廉”的先贤陆绩,陆公井遂因此被称作橘井,直到今日。

宋代,抗金名将李纲被贬往海南岛,在南下途中路过贵港,留下了一首七律《次贵州》,首联“青枫夹道鹧鸪啼,古郡荒凉接岛夷”描绘了州城自唐代北迁三百年后南岸旧州城的落寂,同时也道出了当时贵港乃中原通往海南岛的一个水陆交通杻纽;诗中的“陆绩故城依石巘”则是对当年陆绩在今南江村筑郡城踪迹的写实。

清末民初,贵县知县蒋航将陆绩故城这片历史地段命名为“橘井名区”,邑人遂将这位东莞人的墨宝镌刻于牌楼之上。

橘井名区目前尚存码头渡口、石级石步、驰道遗迹、亚魁牌坊、黄氏祖祠、橘井水系、怀橘坊社稷坛、新兴寺、安澜塔、明清古民居群等古迹遗存,成为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建筑元素。这些古朴庄重的古建筑饱经风霜,铭刻着一段段历史往事。橘井名区所具有的文化底蕴成为后人凭吊追忆陆绩事迹的载体,令人回味无穷。2009年,橘井名区以“贵港南江古码头遗址”之名成为第六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保护范围包括渡口、驰道、牌坊等,这对继续保护好这片“群峰拱于前,郁水环于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将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贵港市已确定将广西(贵港)园博园园址规划在西南大桥与同济大桥之间的郁江南岸滨水地带,即“两桥一园”建设项目,其中园博园的主体核心区域与橘井名区的范围大体吻合。未来的园博园,将使郁江南岸成为“郁江边的世外桃源”,在奔腾的郁江畔,散发着园林的芬芳草香,回荡着两千年来的亲孝廉洁的和谐音符。

上述三处历史文化街区是千百年来贵港人民创造本土历史的见证,是贵港先民留下的生活印记,是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反映贵港历史人脉的根与魂。如今,这三处传统街区依然延续着并承载着贵港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与憧憬。

新闻推荐

南广高铁途经贵港市覃塘港北桂平平南个县市区个乡镇线

...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东井名区到橘井名区)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