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唐念
“喂!好久不见了,猜猜我是谁?”
“喂!老同学!忙吗?猜一下,我是谁啦?”
当某一天,你突然接到这样的电话或收到类似的信息,不要以为真是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老朋友来找你重温友情,说不定,一个更大的陷阱在等着你。
9名来自广东电白县的诈骗团伙自2010年以来,租住于贵港市安居小区和凤凰城小区,通过电话或短信,以“猜猜我是谁?”的形式,骗去均为外省的15名受害人人民币37万元。去年3月7日,这一团伙被贵港市警方破获,近日,这一团伙成员被港北区人民法院分别判处2年至9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这15名受害人虽为外地人,但案例对我们同样有警示作用。那么,这一团伙是如何作案的呢?我们应该如何防范这类骗局?本报记者在此披露他们在2011年诈骗的3个案例,希望对市民有所警示。
因嫖娼被抓请朋友汇款
当年5月20日,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的林先生接到一个男子打来的电话,男子操南方口音,叫林先生猜猜他是谁。林先生当时就想到了他的另一个朋友吴某。男子说自己就是吴某,现在和几个好朋友在烟台市,过两天要来福山区看他。
5月22日10时左右,林先生又接到该男子电话,称其与朋友均因嫖娼被公安局抓获,现正在公安局等待处理,急需用钱疏通关系,希望林先生帮忙。
林先生信以为真,于5月22日下午先后3次向该男子提供的农行卡汇入人民币3万元,事后该男子手机关机。第二天,林先生发现该手机关机后,拨通其朋友吴某以前的电话。吴某称他没有给林先生打过电话,更没有嫖娼一事,林先生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这伙人利用“因嫖娼被抓”,骗除9名受害人人民币15.4万元。
车辆发生追尾私了要汇款
当年1月28日上午,安徽省铜陵市的毛先生收到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短信中提到毛先生的名字,但是交流中对方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姓名,并要求毛先生“猜猜看”。毛先生想,可能是老同学换了号码还没来得及通知自己,便试着回复:“你是朱瑜(化名)?”短信发出后,对方连忙称:“我就是朱瑜啊!现在在高速公路上,马上就到你那里了,想请你吃饭。”
毛先生一听,忙表示自己可以过去接老同学。过了10分钟后,对方回复说:“实在不好意思,刚才在途中,自己的车不小心碰到了对方的车,想私了,身上没带这么多钱,需要汇2.8万元到对方账户,你能帮一下忙吗?过两天还你。”老同学有难,毛先生怎能不帮忙呢?他立即按照对方提供的账户到银行汇款。就在他汇款后再次联系对方时,对方却关机了。
该团伙利用这一手段,诈骗4名受害人金额18.4万元。
打架斗殴赔偿和解
当年3月5日,安徽省淮北市的杨先生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开口就喊他哥哥,自称是其堂弟杨明(化名)。由于对方说出堂弟的名字,杨先生很快信以为真,随后对方称自己换了电话号码,要杨先生输入手机中保存,随即挂了电话。第二天上午9时,杨先生接到“堂弟”新号码打来的电话,说他前一天晚上和朋友在市区喝酒与人打架,将别人打成重伤,现在正在派出所,对方同意和解,但提出赔偿3万元,否则将会坐牢。杨先生护弟心切,便到银行柜台机上一次性向对方提供的工行卡账号汇入3万元。
3月7日,所谓的“堂弟”又再次打来电话,称还需要5000元办理相关手续。杨先生感觉不对劲,当天中午,他找到堂弟原来的号码联系时,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该团伙以此手段骗取2名受害人金额3.2万元。
目标锁定老总、经理
那么,该犯罪团伙是如何得到受害人资料的呢?据该犯罪团伙向警方交代,他们专门出资向他人购买个人信息资料或雇用网络黑客,从互联网窃取个人信息,经过筛选后,从中选择一些老总、经理等有钱人作为作案目标。目标选定后,由团伙成员以打电话的方式开始初步接触,一般先让对方“猜猜我是谁”,受害人又往往误将骗子当成自己的“老朋友”或“老同学”,名字脱口而出,此时骗子便会迎合而上。
有了第一步之后,他们往往会以短信的方式继续和受害人交往,一来二往,感情加深,受害人越加对“老朋友”或“老同学”的身份深信不疑。最后,骗子会在适当的时机向受害人提出借钱的要求,受害人往往念及旧情不忍拒绝。一旦受害人汇出钱款,骗子迅速注销手机号码,并将银行汇款提走,从此销声匿迹。
填写个人信息需慎重
如何防范此类骗局?港北区检察院检察官提醒市民,不要随意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上网时要谨慎透露个人的真实资料,谨防一些网站靠出售个人资料牟利。
如果接到“猜猜我是谁”的电话时,不要去猜,应直接询问对方姓名;在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可通过第三方亲朋进行核实;可提出见面要求,如对方百般推脱,可以洞察其破绽;当对方说自己遇到突发事件急需用钱时,要核实事件的真假,可以向相关办案部门了解,有条件的可以亲自前往或委托亲朋前往事发地。一旦确定对方是骗子,应立即报案。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