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帖
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近年,“过劳死”事件频繁发生,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淘宝店主突发脑疾去世,安庆23岁小伙高温下连续加班12小时后死去,奥美中国24岁员工办公室猝死……有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600人因劳累引发疾病离开这个世界。数据触目惊心,如何保障劳动者休息、健康乃至生命的权利,亟需引起重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重视健康、量力而行、忙里偷闲、劳逸结合是避免“过劳”的好方法。但生活的压力、现实的逼迫,让“自己心疼自己”不那么容易实现。为了挣钱,人们加班加点、想方设法,人生路途充满疲惫,“过劳”成为常态。在社会大环境下,要想减少“过劳”现象,不能单靠劳动者自己,关键在于多方面的保障。
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为生活奔波忙碌源于“压力山大”,改变“压力山大”的现状,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成为现实,是人们幸福感、安全感倍增的前提。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减少“过劳”现象的根本办法。
立法保障维护合法权益。目前,我国法定的职业病目录有10大类115种,而“过劳死”并不在其中。法律的盲区使用人单位“有恃无恐”,使“过劳”致死的劳动者难以维权,所以,补上法律的漏洞刻不容缓。同时,完善休假制度等也应得到法律的保障。
监督保障确保权利落实。尽管8小时工作制法律早就有规定,但加班现象在不少行业司空见惯,许多人不得不忍受超负荷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况,劳动监察等执法部门必须发挥作用,确保劳动者的权利真正落到实处。(关晓萌)
跟帖
我的几名农村老表,毕业后到广东打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在10小时以上,有的达到14小时,有的还同时打两份工。问为什么这么拼命工作?答曰生活所迫,为了多赚钱,让后半生过得滋润一点。的确,我理解他们的苦衷,时下物价高,赚钱生活已不太易,更何况还要集钱在家乡建房或到城里购买商品房呢!(韦钰泉)
我认识有三个年轻人,一个叫阿镇,一天,他正在建筑工地干着活儿,突然猝死,医生确诊是突发性心脏病所致,时年25岁。一个叫英文,在一家私营企业做搬运工,因脑溢血救治无效,离开这个世界,时年30岁。还有一个叫阿德,在外地给一个船家当水手,死于心肌梗塞,时年28岁。我不敢断言,他们是否属于“过劳死”,但他们无疑都是死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李东凡)
一个普通家庭,压力有多大呢?子女读书、结婚,赡养父母,料理后事,建房买房,添置家具,人情往来,日常开支……哪一样不要花钱?农村中有一俗语云:“家中无病人,算是发财了。”如果家庭中有人生病住院,花钱是以万元为计算单位的。在沉重的负担下,劳累引发疾病,实在是常见得很。(侯宣光)
曾经怀揣梦想,曾经豪情万丈,曾经兢兢业业;因为不肯入伙,不愿跟风,不想随流,不屑于点头哈腰,最终未见功名已白头,身心疲惫,万念俱灰。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无法体现人之为人的价值,工作忙碌辛劳,人格不能独立,思想不能自由,劳心劳力,压力山大,每年数十万人劳累而死何足为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青春已经奉献,老命必须珍惜,还是让我们放下功名利禄,纵情于山水之间,珍惜生命,尽情享受人生吧!(黄钰雄)
世上最容易做的一件事就是失去联系。在工作与健康之间,以生命的逝去为一个感叹号,生活的天平已然失衡。过度的劳累以及对病情的耽误,最终将美好的生活吞噬殆尽。政府必须重视劳动监察力度,对用人单位长时间、无休止地安排加班甚至强制劳动者加班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和查处。(刘英团)“过劳死”频发,呼唤《劳动法》能够硬起来,成为一条谁也不敢让员工超时加班的高压线,从而让劳动者真正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李方向)
对于用人单位无视法律法规,强迫加班劳动,导致职工“过劳”,的确有赖执法部门为职工撑腰,以维护其休息权。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许多情况下,透支自己已经不是单位或别人强加的,而是主动为之。并不是大家不懂得生命之可贵,不晓得劳逸结合,而是实属无奈。(冯燮)
体面劳动的一个重要范畴,就是精神关怀、心理关怀,而不仅仅是经济关怀。劳动者应该多一些自我保护意识,不要成为一心向钱的“经济齿轮”,为自己多营造一些情趣生活和悠闲生活,而不要在无谓的体力透支中毫无知觉,难以自拔。(雷泓霈)
工作、挣钱并非生活的全部,“既要钱又要闲”是人们理想的生存状态。事实证明,以透支健康为代价的加班加点并不可取,按时上下班的有规律生活,才能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娱乐、交友和休闲的时间。
(张玉胜)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过劳死”的典型例证。但是,人们在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往往侧重于他勤于国事、为国尽忠的优良品格,却忽视了他的死因以及他的故去对国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劳动者不仅创造财富,他们本身也是社会财富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能给予劳动者很好的保护,让他们做无谓的牺牲,则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创伤。(钱桂林)
下期话题: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垃圾围城”不仅是城市病,而且蔓延到了农村。您对此有何评论?
联系方式:1.信寄537100贵港市贵港日报周日特刊,信封标明“周日话题”字样。2.发电子邮件至guigang.xq@163.com。3.QQ留言或QQ邮箱,号码:277959605。
新闻推荐
立检为公 执法为民——记“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港北区人民检察院
...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