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师傅在高温下焊接钢圈。(记者唐念摄)
工人们正在铺设沥青路面。(记者陈榕玲摄)本报记者 唐念 实习生 裴诗玲
7月,骄阳似火。人们都喜欢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然而,有许许多多劳动者,酷热难耐在高温下坚持作业,为城市的建设挥汗如雨。连日来,记者走进在高温酷暑下工作的一线劳动者,体会他们的辛苦和敬业。
铺沥青工人:施工现场像“蒸桑拿”
7月10日下午3点半左右,烈日当空。在市区中山路,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铺设沥青。他们皮肤黝黑、汗流浃背,豆大的汗珠顺着他们的脸颊滚落,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刚铺好的沥青冒着青烟,夹杂着焦糊味,施工现场热浪滚滚。
黄刚今年28岁,是现场技术工作人员。记者看到,刚铺好的沥青还冒着热气,可没过多久,黄刚就在施工工地上来回走动。虽说脚下热气逼人,但他仍穿着长裤。“沥青浇上去后,要立即检查是否平整、厚度是否达标。”黄刚接着向记者调侃道:“这个温度就像蒸桑拿。”他说,气温越高,铺出来的沥青质量越好,沥青铺设时的温度高达150℃以上,人最好离远点,以免烫伤。记者一走到新铺设的沥青路面,滚滚热浪立即扑面而来,感觉就像踩到烘烤箱上,灼得鞋底板发烫。“经常在上面走动,鞋很容易被烫坏。”黄刚边说边抬起右脚,用手指戳了戳鞋底:“瞧,这是我上月底刚买的鞋子,现在才十几天,鞋底就快被烫化了。”
和黄刚同在现场作业的还有董师傅。他的工作是驾驶摊铺机。别看这个活很简单,一旦开工,董师傅就要在车上连续工作三四个小时。
记者看到,摊铺机驾驶室只有一个遮蓬遮挡,阳光从四面照射过来,十分刺眼。此时,董师傅的衣服早已湿透,蓝色工作服背部隐约可见白色汗印。“每天要喝5瓶水。”董师傅边说边拿起一瓶水,头一仰就喝了一大半。施工现场的项目监理员杨监理告诉记者,为如期完成路段维修任务,保障道路畅通,工人们每天作业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工作十分辛苦。
电焊工:衣服拧出“半桶水”
7月11日下午3时许,太阳炙烤着大地,暴露在太阳下的皮肤被烤得生疼。在大东码头同济大桥桥墩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焊接钢筋。
曾师傅时年43岁,来自四川泸州农村,是一名电焊工。他告诉记者,每年夏季是焊接最辛苦的时候,一是烈日暴晒,二是电焊时释放出来的热量和难闻的气味。
与工地上其他可以光膀子作业的工人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曾师傅则需要“全副武装”——手套、工作帽、防护面罩,缺一不可。他告诉记者,电焊操作时火花四溅,稍有不慎就会烫伤皮肤,他们主要负责钢柱、钢梁、钢板墙的焊接工作,这些材料的导热性能极好,如同一块热铁板,汗水滴到上面会瞬间蒸发,有时候还需踩在钢柱、钢板上进行焊接。
“干活时,感觉头被烤得发懵,热得透不过气来。”他说,焊接的温度高达3000℃,焊接过程伴随着热量释放,周围环境的温度也相应升高。如果正常情况下的气温是35℃,焊接环境下的气温就可达到近50℃。
记者看见,每焊完一根焊条,曾师傅都习惯拿开防护面具缓一口气后,再继续焊接钢圈。他脸上的汗水哗哗地往下流,就像刚用水洗过一样。记者拿起他那副厚厚的手套试着戴了戴,感觉里面有些发烫,手腕处的一截胶皮竟然被烤得变软了。“一天下来身上的衣服能拧出半桶水来。”曾师傅有点夸张地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曾师傅这样参与贵港市城市建设的农民工还有很多,在南广高铁、贵梧高速等建筑工地上,到处都有他们顶着似火骄阳挥汗奋战的身影。
搬运工:车厢里快能“煮鸡蛋”
7月12日下午3点半左右,在贵港爱凯尔码头的工地上,搬运工人在太阳的炙烤下将60吨胶合板搬进火车车厢里。
今年28岁的阿伟是港北区贵城街道办震塘人,初中毕业后便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阿伟说,他做这一行快两年了,天气最热的时候感觉热得都快要喘不过气来,他已经记不清这是今年的第几个桑拿天了。
阿伟的工作是在火车车厢里将铲车铲上来的货物摆放整齐。“货物太重,要完成一个铁皮车厢也是非常吃力的。”阿伟说,由于铲车只能将货物铲到车厢门口,剩下的就得靠人力来完成。“天太热了,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一旁擦汗的阿强说。为了避免中暑,他们分成两人一组,每半小时换一班,这样就都能有休息、乘凉的机会。
记者爬上他们作业的火车,车厢已经被烈日烤得发烫,记者扶着车厢爬上车时,手掌被铁皮烫得发红。刚一进车厢,就有一股热气袭来,像有股火苗往身上窜似的,豆大的汗珠像雨水似的不停地往下掉。
“车厢里都快能煮鸡蛋了。”阿伟用放在肩头上的毛巾抹了一把汗说,车厢里就像一个大蒸笼,每次上去搬东西就想起了蒸笼里的包子。只有下雨的时候他们才能享受难得的清凉。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