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彬
在港南区瓦塘乡通往城区的公路边上,有一个回乡大学生创业园蔬菜基地,年仅30多岁的大学生谭仲清是这个基地的负责人。他把基地从两年多前200多亩地扩大到如今的500多亩,而他也从在城市里西装革履的白领变成在菜地里晒得黝黑的菜农。提及他,附近的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放弃十多万年薪
谭仲清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广东工作。工作轻松,经常来往各大城市,每年收入十多万元,父母引以为豪,朋友羡慕。但谭仲清不满足于现状,他更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
2011年初,谭仲清怀揣着在外工作6年存下的25万元积蓄回到家乡,打算当菜农自主创业,却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
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创业,早在2010年,他先后在海南、北海试水,但因为成本较高,所赚利润并不多。于是,他想到了家乡土地租赁成本低,农业水平落后,他可以一边创业一边带动村民用科技改变生活。
他的父亲看他如此地坚持,不再阻拦。
创业一波三折
谭仲清说服了两名同学与他创业,其中一位还是硕士生。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们瞄准了在瓦塘乡联冲坝附近的一片交通便利的土地。
然而,村民看他还是个年轻仔,担心他没能力坚持下去,都不愿意把地租让给他。谭仲清没有气馁,他挨家挨户上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70多户村民被他说服了。谭仲清租下210亩地,神川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正式挂牌。
2011年4月他种下了50亩黄皮树,5月他种下160亩的蔬菜。由于资金有限,谭仲清打算靠蔬菜短期回笼资金扩大规模,以短养长。
然而蔬菜种下去后就连降7天大雨,蔬菜全部被淹死,谭仲清一下子损失8万多元。此时,一位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也放弃创业,谭仲清落入了从未有过的低谷。
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星期,自责、反思,最后他还是勇敢地走了出来。他说:“我不能就这么放弃了,不能辜负信任我的人。”他四处向朋友借钱,重新全身心投入到基地里。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基地终于迎来第一笔订单,及时解决了谭仲清捉襟见肘的困境。
到今年上半年,蔬菜基地更是渐入佳境,每天都有五六吨的蔬菜销往贵港市各学校、超市、菜篮子等,今年四五月份每天甚至可以销售十几吨蔬菜。
让土地效益最大化
在谭仲清的基地里,记者随处可见稀奇的玩意,杀虫用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灌溉土地用滴灌技术、施肥用测土配方技术……
“在贵港所有基地里面我们肯定是最低的成本,效率最高,利用率最好的,而且工人的素质最高的。”谭仲清是农技专业出身,在种植上,他都是坚持走科技之路。
在地里最常用的还是地膜,谭仲清他向记者介绍,地膜虽然看上去只是薄薄一层,但作用相当大。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水、保土、保肥提高肥效,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抑盐保苗、改进近地面光热条件。
“单是这个地膜,每一百亩至少给广西省一千块钱,而且只需两个人4个小时就能下完100亩地的肥水。”如何通过科技让有限的土地利益最大化,是谭仲清经常思考的问题,所以一旦有资金,他就先完善基地的基础设施。
此外,谭仲清不断根据市场,及时调整蔬菜种植、上市策略。经过他的精心经营,神川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已经扩大到五百多亩,工人增加到35人,但他的目标远远不止于此,最近他又新租了110亩地。“明年、后年要种三百多亩的果树下去,人生目标3000亩。”谈到未来,谭仲清豪情满怀。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