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念 实习生 黄梅燕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8月24日,记者刚走进港北区上河学堂,一股“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的书香气息立即扑面而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响彻云宵。近段时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贵港市不少幼儿园和小学都先后开设了诵读“国学”经典的课程,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正在贵港市悄然兴起。
“国学”走进家庭
每逢周末,一些“国学”诵读爱好者便会聚到一起,到马草江公园、南山风景名胜区诵读《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人之初,性本善……”正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张宏景有板有眼地诵读起来,“我最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背诵《三字经》和唐诗。”他的妈妈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要抽一个小时与儿子一起背诵《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她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所裨益。
“不仅仅是单纯的背诵,国学教育更多的是提倡一种行为的教导和意识的灌输。”祥和书院的院长覃智南说,现在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霸道、自私,通过圣贤书籍和礼仪的教导,能够让孩子了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陈女士告诉记者,经过一年的“国学”诵读后,孩子不但听话、懂事多了,还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且每天吃饭都主动帮长辈盛饭,并主动洗碗。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事。说到这里,陈女士一脸的欣慰:“让孩子接触一些国学经典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都很支持孩子学习。”
“国学”走进乡村
8月10日上午,在覃塘镇姚山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当天,贵港市第一家“进乡村”国学书院——祥和书院群山分院国学馆正式开馆。
“两手叠加握拳,举胸前腰微倾,男生左手在上,女生右手……”在古色古香、弥漫着浓厚书香气息的书院里,陶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孩子们则依样模仿,恭恭敬敬地对着圣贤师孔子像敬拜。
“国学班应该先让孩子们熟悉和学习一些传统礼仪,这样可以使孩子进入到一种严谨的学习状态。”陶老师开宗明义。从学习礼仪开始,书院的第一课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行大礼三鞠躬后,老师开始言归正传:“入则孝,出则悌……”
该院覃院长说,目前,书院有70多个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经常不在身边,老人的文化程度有限,对孩子多是放任自由,缺乏管教。成立书院后,每天放学后,这些孩子都会主动到书院跟老师学习《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还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孝悌”的道理。
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也带动了一些家长。陶老师说,很多家长晚饭前都会来这里陪孩子一起诵读,个别家长甚至可以背诵《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该村陶支书介绍,“国学”诵读经典兴起后,村里喝酒赌博的少了、闹矛盾纠纷也少了,大家一有时间就来书院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其乐融融。
“国学”走进校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老师的教导下,学生们朗诵“国学”经典名句,校园里弥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从低年级的《弟子规》到中年级的《论语》,再到高年级的《大学》、《中庸》,作为贵港市最早推行国学经典教学的贵港市凌志文武学校已坚持10年传诵国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经典文化氛围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该校校长李立开说,学校主要是以中国儒家孔子的《大学》、《中庸》、《论语》、道家老子的《道德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为脚本教材,旨在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文化。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贵港市一些幼儿园、学校陆续开设诵读“国学”经典的课程,涌现了祥和书院、港南学和传统文化中心等免费向孩子传授“国学”的社会团体。不少人认为,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祖归宗”,传统教育讲究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在孩子的启蒙时期,让他们通过诵读古经、聆听古琴音乐以及静定训练,既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又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