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帖
我居住的小镇附近,有一个飞机场,当地人叫丹竹机场。这个曾经受战火洗礼的飞机场,当年没有被日本鬼子占领,如今却被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占领了。
相关资料显示,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垃圾量为0.8千克,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接近3亿吨。其中约1亿吨的生活垃圾被随意堆放,从而导致大量土地被侵占。对于土地本来就有限的城市,就更不必说了。长此以往,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又怎会不被垃圾包围呢?
导致“垃圾围城”的原因,一是相当部分的城乡居民环境意识淡薄,随意倾倒、堆放生活垃圾的不良习惯较为普遍。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人们几乎都是把街头巷尾的空地、田间村头、道路两旁当作天然的垃圾场。二是城市由于场地的限制,或其他原因,常常把城里的垃圾向郊区、农村“输送”,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增加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难度。三是城乡垃圾处理工作缺乏管理和技术,公共卫生设施严重不足。
要想成功“突围”,必须采取科学的对策,利用科技力量变废为宝,在持续提高垃圾消化能力、减少填埋量的同时,把垃圾变为再生资源。而在实际工作中,则应做到尊重科学,求真务实,不跑过场,不搞形式,下决心彻底根治被垃圾包围的“城乡病”。
(李东凡)
跟帖
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垃圾围城”不仅是城市病,而且蔓延到了农村。看了这一消息,我深感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确实很有必要。过去“污水乱泼、垃圾乱丢、粪土乱堆、畜禽乱跑”是农村卫生环境普遍的真实写照。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之后,通过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参与环境治理、人人享有治理成果的良好局面。(韦钰泉)
不论是城市或农村,每天都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如果把垃圾运到离人群居住地较远的地方露天堆存或深埋,日长月久,在新的堆存处或深埋处又会产生新的污染,而且需占用大量土地,治标不治本。只有把垃圾集中运到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才是治本的办法。目前贵港市正在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成效显著,深得民心,但在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仍然有待加大力度。(侯宣光)
据媒体报道,昆明基本形成与生活垃圾产量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规模,主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焚烧发电,形成资源化利用;大连市民用上了生活垃圾“变”成的电,存量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广州市长为“垃圾围城”问计于民,呼吁“能卖拿去卖,有毒单独放,干湿要分开”,自编“顺口溜”宣传垃圾分类。“能卖拿去卖”是指对可回收利用的垃圾,鼓励市民拿去卖,变废为宝……用“变废为宝”破解“垃圾围城”难题的做法值得借鉴。(黄春景)
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扫、收集、分类、装运、回收、处理等,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和程序。而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则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随意倾倒,露天堆放,不但占用土地,而且容易污染土壤环境。应该想办法建立一种机制,使城市和农村的垃圾处理“一体化”。(冯燮)要净化农民生活环境、破解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减少垃圾的产生和扩散;二是制定农村乡镇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法律上明确农村居民、乡镇管理部门在垃圾的清运、收集、贮存、处置过程中的责任和分工;三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治理垃圾的经费投入,逐步建立农村乡镇垃圾处理系统;四是设立固定的垃圾堆放点,指派专人负责处理,严禁乱倒乱堆,垃圾收集后要统一处理。另外,对生活垃圾可实行填埋、焚烧及堆肥三种处理方式。不管用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能对垃圾分解产生的废水进行有效控制,以免造成二次污染。(靳新辉)
解决“垃圾围城”,公民有自身的责任,比如尽量减少制造垃圾,支持焚烧和综合利用的方式处理垃圾,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政府能够承担起责任。“垃圾围城”既是一道“民生题”,更是一道“责任题”。如果政府加大投入,舍得花钱;在宣传上下功夫,积极听取公众意见,把解决“垃圾围城”当作民生大事来抓,问题就好办得多。(前溪)
垃圾处理要做到无害化和可持续,分类是关键。分类是安全焚烧的前提。分类可以提高可回收物回收率,并且使厨余垃圾可以用生物降解的方法处理,这就大大减少了焚烧量。不分类全额焚烧的话,既不安全也不经济。(巴索)
倘若全社会都自觉倡导垃圾减量、分类处理,尤其是倡导简单化生活,杜绝过度包装、过度消耗的生活方式,必然会使垃圾的总量降下来,最终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李明岩)
如果从今天开始,我们能尽量改变一些生活习惯,过一种更环保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就能极大地减少垃圾的产生。比如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将家中的剩饭剩菜无害化处理、不要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如月饼、酒类等。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汇聚成流,其效必不可小视。(杨洁)
在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同时,垃圾悄悄包围了城市,包围了我们的家园,连乡村也为垃圾所困。人类的过度消费,已使资源逐渐枯竭,自然环境被污染。如果没有公平公正的规则,没有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我们的下一代,将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黄钰雄)
下期话题:据本报7月25日《民生专版》报道,由于受网络书店及电子阅读方式的影响,贵港市众多实体书店面临经营困境。在网络时代,实体书店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实体书店的出路在哪里?欢迎参加讨论。
联系方式:1.信寄537100贵港市贵港日报周日特刊,信封标明“周日话题”字样。2.发电子邮件至guigang.xq@163.com。3.QQ留言或QQ邮箱,号码:277959605。
新闻推荐
港北区推广农作物间套种助农增收今年套种面积达12万亩 预计增收4800万元以上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