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星桦 通讯员 韦秋菊
原在广东省某市务工多年的贵港市青年覃丹阳,前两年成了家,夫妻两人天各一方,甚为不便。今年初,覃丹阳在市青少年创业创新服务中心网站留言,表达了想要回到家乡工作的愿望。工作人员看到留言后,积极奔走,为其在家乡找到一份专业对口、收入稳定的工作。谈起此事,覃丹阳总是赞不绝口。
今年1月7日团市委投入20万元创建了市青少年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并以该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种帮扶活动,引导广大青年找准结合点,实现人生梦,共创中国梦,把团组织打造成广大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温暖之家。该中心占地面积338平方米,内设办公室、创业创新发展部、创业创新培训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部等4个部门。他们把市青年创业促进会、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书法家协会、青年创业创新协会、青年国际旅行社和青年家政服务中心等7个青年组织集中到该中心办公,结束了“青”字号单位(协会)没有地方办公、分散办公的历史,为广大青少年寻求帮助提供了便利。团市委利用中心联系企业、社会团体广泛的优势,大力加强团组织建设,目前全市已经建立各级团组织4399个,吸纳团员34万人。其中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所属企业就有48家企业已经建立了团委(团支部)。
广泛开展各类青年联谊活动,丰富青年的业余生活。一是“鹊桥相会”吸引青年。每周五晚上举办“贵港青年周末鹊桥”活动。目前“周末鹊桥”已举办20多期,参与青年300多人。二是茶吧谈梦吸引青年。三是开设“青年周六电影广场”,今年来已免费播放40余场次。还开展了暑假书法梦、军旅梦、英语口语梦、青少年领地种植比赛、登山比赛等活动。
实现“创业梦”。团市委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创业创新协会、青年创业促进会等资源效应,在项目选择、技术技能、资金贷款等方面对立志创业的青年加以扶持,让他们实现创业梦。今年来全市共有28名青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圆了创业梦,涉及的行业有特色养殖、种植、林业开发、餐饮服务、土特产生加工销售等,成为促进贵港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实现“求学梦”。团贵港市委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希望工程圆梦大学”、长(短)期结对帮扶、“大手拉小手”等形式,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团组织筹集“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金及争取各级各部门资助共计59.8万元,资助大学生169名,为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解除了燃眉之急。
实现“就业梦”。团市委双管齐下,一方面深入企业走访,加强与企业的对接,了解用工需求,并通过该中心官方网站、微博、Q群和青年就业创业服务超市等多种平台在全市公布,为广大待业青年提供就业信息。另一方面联系广大青年,建立青年人才库,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帮助青年提高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信心。今年来,先后发布用工信息3万多条,提供工作岗位2万多个,累计接收求职简历1.5万份,举办各类培训班15期,培训1000人次,成功帮助3000多人次青年实现了就业。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