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帖
据10月14日《京华时报》报道,湖北武汉一所小学,一个班42个小学生,却有近50个班干部头衔,除了大家熟悉的班长、组长、课代表,还有关长、门长、领读员
……
曾经有一项针对小学生的调查显示,高达90%的小学生坦言想当班干部。更有媒体报道,很多小孩谈到未来理想时就是想当大领导。诚然,尊重学生的表现欲,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初衷是好的,但如此纵容孩子们的“官念”,顺应其需求,广设班干部的做法显然有失考虑,甚至可能强化孩子的“权力意识”,形成“官本位”思想。
在学校里,老师体谅学生,创新模式,形成人人都是班干部的局面,可谓一举多得。然而,步入工作单位,领导难道也会如此“善解人意”,为了照顾你的感受,锻炼你的能力,给你一个官位吗?
“全民班干部模式”看似人人平等,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向好意识。既然不管表现怎样都可以当上班干部,孩子们难免就会产生懈怠心理,从而失去进取心。
我们的教育需要创新,但个个都是班干部、人人都是领导的“创新模式”还是少些为妙。(赵婧昊)
跟帖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班里不设班干部,代之以值日生制度,无论学校还是班里有什么活动什么事,全由值日生操办,全班同学轮流“为人民服务”,人人有份,没有专职班干部,班里也很平安。值日生要做的是“服务”,他来不及找到“当官”的感觉就自动“下台”了,想培养自己的“官本位”意识好像时间不够经验不足。要是谁以为值日也是“当官”,胆敢借值日机会在别人头上“作威作福”,他得先掂量掂量,明天别人会给他什么样的脸色。为了不让别人还之以颜色,他自己就得先学会尊重别人。这种轮流值日的做法,使学生们懂得,不平等待人就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马长军)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现实生活中,极少数人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不择手段。个别家长为了给孩子弄个专职班干部的头衔,不惜请客送礼,这也是“官本位”意识在作祟。用值日生制度代替班干部制度是一种好办法,可以试行。学生平日轮流当“值日官”,如果班里有事,由当天的值日生处理,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管理能力和办事能力。(侯宣光)
有学生说:“有些班干部很有权力,如老师不在,哪个同学有小动作,班长、值日班长可以记他的名字,让老师惩罚。”显然,学生之所以想当班干部,看中的是当班干部后的任务分配权、人员选择权和自行惩罚权。如此一来,只会让学生愈加重视这个班干部的权力,轻视对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班干部扎堆现象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从小就浸染在“官场环境”中,这对孩子们来说,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其负面效应都值得重视和反思。(陶功财)
我们这个社会最危险的就是人们日益强化的当官意识,当官不是为了承担比别人更多的责任、接受更严格的监督,而是获得在某方面“管人”、甚至与其他干部进行“利益交换”的特权。在小学生中“封官”的做法应该休矣!(田元)
在“官本位”思想渗透了每个角落的当下,学校也不能幸免,学生也以当官管人为乐。如果不培养其平等意识、服务意识,这样的学生长大后若能进入官场,必然会以“父母官”的姿态,对手下颐指气使,以权谋私,恃权欺人,看百姓不顺眼而反复折腾……所以,让不让学生做官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教育他们无论职位多高,都应当平等待人,为人民服务。(黄钰雄)
全班都是“官儿”并不可怕,关键是老师要有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对待“小鬼当官”这件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当班干部的意义,让他们意识到当“官”不是为了管别人,而是为了锻炼能力、服务大家,在头衔分配上,更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杜绝一言堂。如此一来,不仅能让孩子得到平等的锻炼成长机会,同时还用事实阐明了“权力即服务”的本质。(万光武)
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既然人人都是班干部,就不存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区分,大家都可以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发挥带头作用。这是一种很好的激励之术。(彭雪婷)
干部因管理而设,学生干部是否专职,应视年级而定。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成熟,以专职为宜。这样有利于做得专心、到位。而且,让某一方面突出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协助老师参与教学和班务管理,既有利于锻炼班干部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又有利于其他学生树立协作、配合和必要的服从意识。担心因此强化学生的“官本位”意识,未免言重了。低年级学生,尚不宜涉及管理,以轮流值日为好。(印荣生)
虽说专职学生干部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官本位”意识,但这关键在于老师的正确引导。以值日生制度代替班干部制度,既不可能完全消除值日学生“官本位”思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对学生的激励也大打折扣,显然弊大于利。(冯燮)
班干部一般由品学兼优、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他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让这样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对带动班级的学风、班风起着极大的榜样作用。我看,要想火车跑得快,又能安全运行,还是让一个性能良好的“火车头”来带动吧!(李东凡)
下期话题:最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发出《“弘扬孝道文化共建和谐贵港”倡议书》,倡议全市人民向“百孝之子”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您对贵港市“百孝之子”评选活动有何感想?“百孝之子”的哪些事迹感动了您?欢迎参加讨论。
联系方式:1.信寄537100贵港市贵港日报周日特刊,信封标明“周日话题”字样。2.发电子邮件至guigang.xq@163.com。3.QQ留言或QQ邮箱,号码:277959605。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