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思
话说唐朝诗人贾岛,作诗“僧敲月下门”,但定不下该用“推”还是“敲”?正反复做“推”“敲”动作,不想在大街上撞上大官韩愈仪仗队,典故推敲由此而得。这个脍炙人口的典故比喻做文章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反复琢磨。
荷城初中作为一所刚刚成立才两年多的学校,目前,正在打造高效课堂,通过一课多“磨”,精雕细琢,反复推敲,最后“磨”出一堂优质课。
“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
近日,荷城初中八年级3班教室,吆喝声阵阵,俨如热闹的旧北京街市。原来,该班正在上第四单元《吆喝》一课。课堂上,同学们争相吆喝,看谁的吆喝声最悠扬,最有音韵节凑,最有地方特色,也最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事实上,《吆喝》一课的第一堂试讲课,没有这一节那么精彩,今天的精彩源自之前的“一课多磨”。
所谓“一课多磨”,就是一节课通过多次施教-修改-施教,使这节课不断地优化,达到精品课。作为一所新兴学校,荷城初中正致力于“以教学实践带动科研工作,以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教研模式。
如何提高学校教研的水平,并把教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荷初校长严郁富道出了初衷,“提高一个学校的教研水平仅仅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行,所以我们实行了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发挥了科组教师的智慧,从多个角度理解教材,能很好的把握住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作为教务处副主任覃海锋老师发现,集体备课使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明确了,但这只是老师自己的理解,没有注意结合学生实际理解水平,再加上每个老师教案不一样,教学方式不同,引导能力也不一样,上课取得的效果就不一样,对于提高整个科组的教学水平不是很有利。“因此就想到了磨课来弥补这样的不足。”
怎么磨课?覃海锋老师介绍,磨课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以语文科组为例,第一阶段:由负责授课的老师进行初次备课;第二阶段:科组其他老师对初次教案设计进行剖析,点出设计巧妙的环节,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形成第二次教案,并制作成课件;第三阶段:科组全体教师进教室跟同学们听课后,对试讲的课堂进行分析、讨论、指导,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机结合;第四个阶段:修改的教案(或课件)让其他教师在课堂上再度实践,再度进行修改,最终形成集体教案(课件),全科组老师使用集体教案进行授课。
邬肖敏老师上的《吆喝》经过第三阶段试讲后,其他老师纷纷拍砖。
“教案的整体感知部分设计死板,建议根据教学目标及互助的教学方式改成‘字词积累、感知文意、赏吆喝、写吆喝\’这几个环节;”石广任老师提意见。
“在赏吆喝部分,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本地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吆喝,激活课堂的气氛;”刘玉霞老师建议。
“在赏吆喝部分,尽量找一些相关的录音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的一种民族文化,并让学生学学,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张素添老师说。
集体的智慧让邬肖敏老师受益匪浅,他把其他老师的建议一一记下来,不断修改,并制作成优质课件。2012年秋季期,邬肖敏老师以该课件代表贵港市参加自治区语文优质课教学比赛,受到南宁市学生的欢迎,该课荣获比赛二等奖。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