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静华
港北区港城街道樟村因村中多植樟树而得名,村内小道交错贯通,绿树成荫。近年来,该村以打造“幸福樟村”为目标,推行“一核多元”机制,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产业兴旺、乡村治理、生态乡村、乡风文明多元发展,尤其在村务管理、村集体经济管理上创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樟村党支部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评为五星级党组织,还先后被评为“广西村民自治模范村”、“自治区级生态村”、“贵港市文明村”、“贵港市‘五个好\’村党组织”等。从2013年到2017年,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7600元增加到20.42万元;引进企业投资总额从13万元增加到1亿元。
“一核多元”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自从我们推出‘一核多元\’机制以来,村中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村民积极性非常高,全村就像一个和谐的大集体,村民的生活更幸福了。”樟村党支部书记黄国健说。
樟村现有村民2776人,分为7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1988年成立,现有党员54名。该村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将党支部、党员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发挥党组织、党员核心作用,以党建助推整村全面发展。
樟村党支部制定明确的要求,实现制度规定上墙,落实党组织书记主体责任和党员责任,强化党组织核心,凝聚力量开展多元建设。该党支以“五个好”为党支部建设的目标要求;要求党员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党日活动固定进行“学、查、交、说”环节,促进党支部建设、党员自身建设,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2017年,樟村围绕“幸福樟村”的主题,在港北区政府的帮助下,筹措扶贫、文体等项目资金,建设600平方米的开放式综合服务中心,内设村委办公室、村民书吧、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等场所,大幅提升村两委服务水平。
“一组两会”实现村务村民自治
樟村在村党支部的组织引领下,通过“村两委干部+乡贤调解团”模式、“一组两会”和“党员中心户”等机制,建立村、屯、村民小组三级联动治理体系,逐步形成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村民广泛参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管理格局。
“我们打个比方,村里要流转500亩土地,以前可能花半年时间都不一定能完成,现在通过‘一组两会\’协商,不到两个月就全部处理好,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了。”村民韦体增说,他曾担任村民小组长10年,对“一组两会”机制的优势深有体会。
“一组两会”即在村中遇到屯级重大事务决策时,由党小组牵头提议,户主(代)会协商决议,村民推选的理事会执行落实,在化解矛盾纠纷、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此外,在积极推行“一组两会”同时,樟村两委班子还严格落实港北区村(社区)干部全责制管理办法,推动村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乡贤调解团”也充分发挥德高望重的长者、老党员、乡贤的优势和声望,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
今年年初,该村就通过“一组两会”协商,不到两个月时间流转土地500亩交由贵港润农有限公司发展火龙果种植。
“组财村管”实现财务公开透明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樟村抢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实施“组财村管、资产开发、股份合作、服务创收”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2017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42万元。
“组财村管”制度即将村民小组集体资金纳入统一管理,通过设立统一账户,建立四级监督体系,实行支出三级审核,加强村民小组财务管理力度,使财务收支公开透明。村集体收入支出,需经过多人签字,且由三名财务人员共同办理取款手续方可使用,加大监管力度,杜绝挪用公款。
“以前村里有集体收入,花去哪里大家不知道,现在村里收入增加了,用到哪里去了一清二楚。”韦体增说,去年8月,他当选为村务监督员,主要监督村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使用,是“四级监督体系”中的最后一集。在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下,樟村通过出租集体山林、旧村委办公楼和扶贫资金入股龙头企业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蒙思婷通讯员谭雄义)9月5日上午,一场为贫寒学子黄建利举办的捐资助学活动在覃塘区樟木镇政府大院举行。...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