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区东龙镇一位老人用老式自行车推着孙子上街游玩。(记者郭晓枫摄)
图为市区车水马龙的仙衣路与荷城路交汇口。(记者郭晓枫摄)本报记者蒙思帆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贵港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川流不息的汽车,二轮电动车在大街小巷里行驶。40年前,谁能预料到如今有如此便捷的出行方式。
近日,记者回溯历史,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贵港市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给市民带来的福利。
步行是主要的出行方式
改革开放之前,能够骑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出行是一件很“拉风”的事,但是大部分家庭由于经济关系,出行方式还是以步行为主。
9月12日,记者与黄科能老人聊起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今年81岁的他,青年和壮年时期正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飞速发展的阶段,可以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大家生活巨变的全过程。回想当年,他感慨地说:“我记得那会还是贵县的时候,城区不大,人们出行基本都是走路,仅有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家庭才能拥有一辆自行车。”黄科能是一个地道的贵港人,1958年他调到西江农场工作,据他回忆,当时在农场里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是走路上下班。
黄科能说,那时候自行车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件奢侈品,大部分人想进城区购置物品都是靠步行。1965年时一辆自行车标价是120元,而黄科能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0多元,如果想要买一辆自行车,不仅要花掉他半年多的工资,还要有票才能买得到。条件所限,黄科能只能与很多人一样望洋兴叹。
自行车,摩托车逐渐流行
70年代末的城区,自行车已经变成平常人家必备的代步工具,街上自行车“叮铃铃”的铃响多了起来,街头巷尾都能够看到人们骑着辆自行车飞快地从身旁而过的场景。
这时黄科能家庭条件变得宽裕了起来,他如愿以偿地买到一辆心仪已久的“凤凰”牌自行车。黄科能告诉记者,当时买到自行车的时候,对它爱护有加,上下班骑自行车经过泥泞的道路后,回到家还会打好一桶水,把自行车冲洗干净。“我记得我买车后不久,载着我爱人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路上,骑着自行车看着两旁景色,这种感觉很美妙。”黄科能想起载着妻子去看电影的甜蜜往事,不由得笑了起来。
80年代后,城区里悄然出现了摩托车的身影,市民的出行方式逐渐地从人力变成机械化。“80年代那会仅有部分人有摩托车,到90年代后,摩托车就开始流行起来了。”今年63岁的许延顺老人对此印象颇为深刻,当时他堂哥的儿子结婚,购买了一辆重庆嘉陵牌的摩托车当做嫁妆,给他们夫妻日常出行所用,周围的邻居都对此羡慕不已。
21世纪便捷化出行
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出行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便捷,近几年的变化尤为明显。
黄科能看着街上车来车往,很是感触。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很多老伙计出门都选择坐公交车,既方便又环保。现在的公交车相较以前,不仅数量增加了,还变得更宽敞和卫生,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基本把整个城区都覆盖,出行很方便。
随着生活条件变好了,轿车也普及起来,“我儿子在三年前就已经买了一辆轿车了。现在许多普通的家庭都有条件拥有1辆甚至多辆轿车,在日常生活、出行时用,这就是改革开放40年给人们出行带来的变化。”黄科能笑着说。
“当时刚毕业回来,住的地方距离上班地点还是比较远,坐公交车耗时又较长,想了下还是选择买了一辆电动车代步。”陈静是一名80后的上班族,像时下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选择电动车出行,便于上下班。陈静告诉记者,“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父辈的艰辛,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让新生代人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出行越来越便捷。”
新闻推荐
贵港宣传公众号贵港日报公众号徐强同学们好,欢迎收听《说文解字》。在儒家经典《孟子》这本书里...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