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珊珊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促百业兴。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贵港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结构调整明显优化,初步实现了机械化、设施化、产业化、优质化、安全化生产,步入了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轨道。2009至2011年贵港市连续3年荣获“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桂平市、平南县、港南区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平南县梁天银、戴史东分别荣获“全国种植售粮大户”和“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称号。
技术推广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贵港市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使传统农业向优势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为农业稳定发展增添了活力。
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抛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三田”高效生产技术、“三免”、“三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新技术覆盖了全市主要农作物,让农民告别了“弯腰曲背几千年,风吹日晒苦耕田”的耕作艰辛,农民单纯“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实现了增产增收。目前,贵港市逐渐形成水稻、甘蔗、蚕桑、中药材、水果、木薯、食用菌、茶叶等九大优势产业。农业种植结构已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发展型、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管理型转变,取得了结构调好、产业调强、品种调优的成效。
粮食作物生产方式从追求高产到高产与优质并重转变,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超级稻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左右。以龙眼、荔枝为主的优质水果生产稳步发展,平南石硖龙眼荣获首届中国博览会金奖,桂平市麻垌镇获农业部授予“中国荔枝之乡”称号。种桑养蚕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贵港是全区五大优势蚕区之一。特色中药材产业在全区居重要位置,港南区的穿心莲、泽泻和桂平市金田淮山的种植面积均居广西第一。具有名优品牌的茶叶产业效益明显,形成了桂平西山茶、覃塘毛尖茶、平南团罗茶、黄练绿茶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全国知名茶叶品牌。食用菌稳步发展,市农科所引进培育了灵芝、秀珍菇、桑枝木耳等优质品种,改变了贵港市不能生产夏秋高温菇的历史。
农民增收途径不断拓宽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市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摸索出一条条适应自身发展的增收道路。桂平市金龙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实现了土地向合作社流转,全村有285户村民入社,入股土地1800亩,通过推广科技种植特色农产品,科学管理,实现产品提早上市,产品销往广东市场,入股社员每户每年平均收入9600多元。据了解,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87家,共有社员1.53万人,带动农户10.86万户,每年助农增收2.46亿元。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设施化生产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成为贵港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去年,贵港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5.33亿元,同比增长5.69%;农民人均纯收入6257元,同比增长18.30%,2009至2011年,贵港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增幅排名全区第一位,连续6年增幅保持两位数。桂平市金田镇获“2010年全区优秀一村一品村镇”称号,新塘乡三岸村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2011年广西穿心莲村称号”。
农业兴带动百业兴
农业兴带动百业兴。贵港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引进、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拉长了农业生产发展链条,打破发展瓶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比例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增值,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出现了贵糖集团、扬翔集团、福穗牌系列品牌和大米、优质白砂糖、荔枝干、龙眼干、桂圆肉、余甘果系列产品等在区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和产品。
到2011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6家,资产总额70.8亿元,固定资产总额25亿元,年销售收入95.3万元,实现利税7.1亿元,带动农户65.8万户。全市通过省级以上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个,面积达233.5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5个,面积达14.8万亩;通过绿色产品认证2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3个。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