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方朗 通讯员何俊明)绿茵叠翠,花果飘香,水泥路面整洁干净,房屋整齐划一……近日,记者走进平南县镇隆镇拥平村里河屯,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生态小公园一样舒适。这里每天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光、赏花、摘草莓、摘大青枣。里河屯村民小组组长黄炳辉说:“等到来年春天油菜花开的时节,这里风景如画,欢迎你们来观光。”
在镇隆镇,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里河屯过去的名字叫“牛皮潭”。这可不是个好听的名字,你很难想象里河屯过去的模样:村道坑坑洼洼,污水四处横流,路难行,臭气冲天,房屋破旧,随处可见垃圾和牛猪粪便——十足一个耕牛打滚的“臭水潭”。那么,是什么令“牛皮潭”有了如此华丽的蜕变呢?
俗话说,路通水通。要想富,先修路。黄炳辉自豪地介绍:“我们充分发挥屯里群众的自主自治积极性,既靠统筹,又靠打拼,硬是靠自己的力量铺好了镇隆镇通屯第一条水泥路。”
为了修好水泥路,屯里人均集资200元,集上了7万元,在2002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筹资不够,屯里自发组织群众出工出力,再加上上级政府和在外工作的经济能人的支持,很快便修好了一条1.2公里长、4.5米宽的通屯水泥路。
有了好路,拉近了里河屯与外界的距离,领跑着里河屯经济发展和环境综合治理。
接着,黄炳辉带领村民发展绿色产业,以绿色产业提升村里的生态环境。首先在屯中发展种植大青枣,然后以土地流转方式,进行“小块并大块”,集中了300多亩连片土地,统一种上了大青枣,形成了一个大青枣产业基地。沿着生态旅游的打造方向,又积极引导里河屯种上了200亩的油菜花,种植草莓和珍贵树苗,并搞好绿化,建设生态型农庄,配套发展养猪产业,形成产业链结构。绿色产业,让村民变富了,村屯变美了。
2013年2月,里河屯成立了“一组两会”,推行“党小组+理事会+户主会”的模式,加强屯中的自治管理,充分发挥屯中精英力量的模范带头作用。户主会会长黄剑超平时腿脚不方便,可屯里群众却一致将他选为会长,因为他的的确确是一位“热心人”。有一次屯里要进行集中规划整治,要拆除黄直刚的两栋旧房屋。黄直刚开始极不愿意,还辱骂黄剑超。黄剑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坚持做思想工作,最后黄直刚终于接纳了意见,主动将房屋拆除了。在这次集中整治规划中,理事会会长、村民小组组长黄炳辉率先带头将自家的1亩多地调整到了集体土地之中。通过“一组两会”集体决议,共调整了约7亩土地作为屯级活动场所,由屯中集体自筹经费补偿了2.7万元给群众。
群众积极性高,企业也来助威。2013年,广西金投集团作为里河屯结对帮扶的企业,通过“村企共建”的平台,将建设资金投入到里河屯新农村建设中,加快了里河屯的发展步伐。由金投集团投资64万建设的屯里房屋墙体统一粉刷工程,投资28万建设的环村水泥路,投资20万建设的球场、小公园、停车场、排水沟等已经竣工。
党小组组长黄贻豪组织屯中的三名党员成立了“清洁卫生义务监督小组”,对屯中的卫生每天进行监督,确保不留卫生死角;还组织成立了“共青团员先锋队”,对绿化带进行清洁、除草。屯中保洁员黄超深、黄超奇每天推着环卫车,将屯中的垃圾统一收集起来,倒进专门的垃圾箱和堆肥池。
里河屯通过“一组两会”决议,屯中每人每月收取2元钱,共计1600多元,作为清洁乡村集体经费支出。这些统筹收取的集体经费,以及“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制度的制定,保障了屯里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的正常运行。
现在的里河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晚上,通往屯中的60多盏明亮的路灯一齐打开的时候,便是镇隆镇乡村中一道最美丽的霓虹风景线。昔日的“牛皮潭”换上了美丽的新衣裳,变成了村美人和、文明富裕的新农村。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