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 瞻
确切来说,新年从制作腊味开始。“秋风起,吃腊味”,此话自清朝中晚期以来在两广中广为流传。也是从那时起,驰名两广的梧州“良田腊味”悄然传入龚州大地,之后又慢慢在大安这个古镇里发扬光大。兴盛时期的大安,做腊味的作坊超过60家,腊味和辣椒酱、服装加工成了大安的三大名片。可以说,大安腊味代表了平南腊味的最高水平。
2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大安街上黄氏食品厂探寻平南腊味的真谛。今年60岁的老板黄泽森在16岁时,就到平南县外贸总公司腊味加工厂当工人,2010年退休后创办了自己的食品厂。厂址就在当年专供出口的平南县外贸总公司腊味加工厂。“那时是用腊味出口来换外汇的。”黄泽森主管销售的儿子黄德开介绍说。看来,平南腊味不仅承载了乡愁与记忆中的味蕾,还叠加了其他因素。
黄泽森说:“腊味的品种繁多,而流行于两广的腊味都叫广式腊味,最大特征就是自然风干。”
“要做好腊肠,关键是选择猪肉、材料配比和风干天气。”黄氏食品厂的技术主管黄金汉以腊肠为例,向记者介绍了制作生产流程,首先是加工肠衣,其次是选料,之后是灌制进肠衣里,最后一步就是风干,工厂春夏都不开工,集中在秋冬。一般老百姓都集中在秋天做腊味,因为其他季节做出来的腊味香味不足。
说到腊味的收藏,黄泽森说:“以前没有冰箱,老百姓是用东西包装好,放在米缸里,可以保存3个月。放在冰箱速冻后,可以保存一年不变味。有人放在阴凉处,一年时间后食用仍有香味。”
腊味的吃法多种多样,两广一般是用水清蒸、跟饭一起蒸,炒蒜苗、豆类,打火锅,烧烤等。以前过年时能吃上腊味的人家是富有的,现在大家生活好了,腊味逐渐成了用来走亲戚时互相馈赠的礼品。黄泽森说:“小时候过年都是宰杀一只自己养的鸡,几斤猪肉,哪敢奢望有腊味吃啊,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利用自己的手艺做腊味卖来接济家用。那时虽然做,但自己也不舍得吃,因为贵啊!”他回忆第一次吃腊味时的情景,“我1967年进腊味厂工作后才能吃到腊味。感觉真的很香很好吃,都不舍得一下子就把它吃完了,怕再也吃不到这么好吃的肉了。”香的感觉不仅因为常年都吃不到猪肉,更因为那时的猪是真正的土猪。“材质决定口感”,此话一点不假。
黄泽森认为,大安腊味之所以能在浔郁大地打响,它最大特色在于香味,在于它所特有的“秋风香味。”究竟是不是这样,相信吃过大安腊味的读者,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