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练
即兴演唱
传承
编写剧本
客家山歌剧本
研读剧本(港南文体局供图)
演出客家山歌:源于生活的歌谣
本报记者 洪星桦 通讯员 邓佳燕
“打造宜居的城镇,建设生态家园”、“又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蔗柑果香经济好”……这些歌词来自客家山歌《美丽木格 生态乡村》,是港南区木格镇群众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客家山歌的特点——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据了解,客家山歌是贵港市众多歌谣中的一种,流行于贵港市各地客家人聚居的村屯及城镇,其中以港南区木格镇为核心地区,是贵港客家山歌的发源地。据港南区文体局黄副局长介绍,根据地理位置、土语与服饰的差异,客家山歌的风格可分为南北两个流派,风格大同小异。南部流派主要分布在港南区、桂平市、平南县南部乡镇,北部流派分布在港北区、覃塘区、桂平市、平南县北部,语音有潮州音、梅县音、河源音、郁林音之分。去年,贵港客家山歌被列入广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格镇文化站站长甘忠对客家山歌颇有研究,是客家山歌的编剧。据他介绍,《贵县志·姓氏·方言》明确记载,客家人“自宋淳熙间徙自粤东上”,据此可断定在南宋初期贵港市已有汉语客家山歌流传。客家山歌内容丰富,用歌谣记述客家人生产、生活的历史,反映客家人的历史变迁、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信仰、聪明才智、优良传统等,是客家人生活和历史的记载,也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徐金勇是客家山歌的传承人之一,他说,客家山歌按内容可分为劳动歌、历史传说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和其它歌谣等。比如,《六尺巷》反映邻里纠纷,劝导世人应互相忍让理解;《人民调解员》说的是劝世人远离赌博的故事;《家乡美》唱出了浔郁大地的历史人文特色。徐金勇说,客家人能歌善舞,在劳作之余,唱山歌解闷,平添了不少乐趣。演唱客家山歌没有固定的场所,田间地头、舞台,甚至一块空地都能唱,有时两个人一边走一边唱也是常事。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客家山歌保持生命力的一大特点。徐丽雄是木格群众文艺队的队长兼导演,她说,山歌就是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保持生命力,所以客家山歌在内容上、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畅谈十八大》的主题是客家人关注时政、关心国家大事的一个缩影;《夜课》反映的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上也从单纯的山歌发展到如今山歌剧、表演唱、歌曲、曲艺等,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
据了解,1986年至1988年,贵港市(贵县)开展“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撰工作,共收集客家山歌1300余首,约30万字,分别编入《贵县歌谣集》、《桂平歌谣集》、《平南歌谣集》。
据甘忠介绍,根据记载,所谓的客家人实际上是东汉末年、西晋初年、南宋末年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他们文化底蕴深厚,能歌善舞,对传统文化了解较深,所以客家山歌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关语”、“谐音”艺术手法进行创作。用汉族客家话传唱,也是客家山歌的基本特征之一。 客家山歌演唱形式多样:通常领唱者唱歌词内容,众人唱衬词;歌词有三字头、七字头,每句七字,四句为一首,第一句与第二句及第四句押脚韵,押平音,第三句为仄声,伴奏的乐器有二胡、秦琴、笛子、唢呐、小鼓、铜锣、铜钹、扬琴等。
此外,客家山歌歌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比如说到男女爱情则唱“羊角扭,牛耳风,稔子开花满山红,花多眼乱难挑简呀,亚妹爱奈朵做老公?亚妹爱奈朵做老公呀嘟喂”;说到文明礼仪新风尚,则唱“文明新风我做起,自觉习惯讲文明”、“扶老爱幼让座位,爱心支助贫困生。不留姓名只捐献,文明和谐促发展。和谐社会一家亲,一家亲”,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由当年木格公社文艺队表演的客家山歌《剪红带》1959年进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全国文艺汇演,获金杯奖;《牛筋伯过生日》2004年参加广西八桂“群星奖”文艺会演,获二等奖;《不贪不占得民心》2005年参加广西反腐倡廉歌曲创作评选,获一等奖。木格镇群众文艺队2014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文艺队。
客家山歌唱出新风尚
本报记者 蔡恒敏
“大婶你莫乱丢垃圾,垃圾堆街闻臭味,人人都爱自觉点,共同建好美丽乡村。嘟喂……”3月31日中午,上港南区木格镇木格圩办事的徐丽雄走过一家店面时,看到店门前有一堆垃圾,即兴唱起了客家山歌,劝导店主讲究卫生。
木格镇是一个客家人集居的地方,客家山歌在该镇传唱已久。徐丽雄是木格镇客家山歌文艺队队长,自小就唱客家山歌。据她介绍,木格镇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多彩,劳动时唱劳动歌、宣传政策时唱时政歌、过节过年或婚庆喜事唱仪式歌,还有情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等。这些客家山歌多是以当地群众生活的常见现象为题材,即兴演唱,主题鲜明、富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木格镇客家山歌创作者更是创作了大量反映移风易俗的客家山歌,反映当今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
郑桂芬是木格镇客家山歌文艺队的队员,2009年加入文艺队。她说:“以前没有什么文艺活动,闲时觉得特别闷。现在加入文艺队了,平时唱唱山歌,晚上还和队员们排练,有时候出去演出,用客家山歌说唱的形式去劝阻一些不文明行为,觉得很充实,也很快乐。”
客家山歌不仅给文艺队员带来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也引导和影响着当地的群众。魏杰绍在木格圩上经营一家手机专卖店,每天晚上,他都会去看山歌文艺队排练客家山歌,他说:“客家山歌用我们本地客家话演唱,内容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贴近生活,传唱新的政策和宣传良好的精神,我们都爱听。”
去年,徐丽雄看到一些人因为赌博、迷信等而导致家庭不和的现象,于是,她和弟弟——木格镇客家山歌文艺队编剧兼导演徐金勇一起,把这些现象和劝说人民远离不良风气、崇尚文明行为编成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客家山歌《人民调解员》。去年,《人民调解员》在港南区道德讲堂和各乡镇表演了21场。
“用客家山歌说唱的形式宣传国家、地方的政策,劝导大家崇尚良好的风尚,大家更容易接受。”徐丽雄说。木格镇文化站站长甘忠也认为,木格镇群众唱客家山歌,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让当地群众找到了一种精神依托,在潜移默化中,群众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逐步提升,大家相处更和睦了,社会风气更好了!
白天忙生计 晚上唱山歌
本报记者 洪星桦 通讯员 邓佳燕
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大地,让港南区木格镇许多客家人找到了创业致富的新路子。
对于今天的幸福生活,木格群众文艺队队长、导演徐丽雄感受很深。她说,以前家里兄弟姐妹多,天还没亮就起来干活,一家人忙里忙外都填不饱肚子,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仅有一个铁锅和一个木盆,炒菜做饭都用铁锅,一家人洗澡、洗衣服共用一个木盆,你说难不难?”徐丽雄对记者说。1983年,徐丽雄当上了幼师,平时还经营点小生意,日子越过越好。生活好了,她还担任了文艺队队长,一年四季除了在本镇演出外,还应邀到港南区其他乡镇、市里、玉林、南宁等地演出。
木格群众文艺队队员黎芳说,原来一家人守着几分薄田,天蒙蒙亮就操劳到大黑夜,也混不了个饱肚。改革开放后,1984年她和丈夫在镇上摆了个小摊做起了饮食生意,1992年又开了一家小卖部,兼做零售和批发。如今在木格街建起一栋四层的楼房,面积近300平方米。记者采访时,看到前来购买生活日用品的群众络绎不绝,黎芳忙得不可开交。黎芳说,现在手头宽裕了,生活富裕了,晚上就去参加文艺队的演出,大家在一起唱唱歌、聊聊家长里短。在该文艺队,许多队员和黎芳一样,开起了成衣、电器、小商品等商店,白天做生意,晚上唱山歌,可谓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木格村支书张安明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这几年,党和国家的政策放得更宽,对农村农民的优惠政策更多,种田不用“交粮”,孩子上学免学杂费,有了医保、社保,群众的负担更加减轻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走进木格村,只见高低不一的楼房比比皆是,再走进一户群众家里,只见地上铺了瓷砖,还装上了各种造型的吊灯,电视机、冰箱、消毒柜等家电一应俱全。张安明告诉记者,村里98%以上的群众盖起了楼房,还有几十户人家购买了私家车。一栋栋楼房掩映在绿树翠竹之间,宛如小别墅,漂亮极了。
木格镇党委书记马明说,全镇共26个建制村12万多人口,其中客家群众约占一半,如今基本住上了楼房,用上了现代化家电。国家的政策好了,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去年全镇财政收入达115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50元。
客家山歌在困境中传承
本报记者 洪星桦 见习记者 覃成成
以港南区木格镇为核心的地区是贵港客家山歌的发源地,由于历史和时代的缘故,那里的客家山歌曾经沉寂了很长的时间,如今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又传来了山歌的声音。
客家山歌的困境
据悉,“文革”十年动乱,客家山歌蒙难,山歌被禁、歌书被焚,传承人也受到迫害,许多山歌失传。1978年后,恢复传唱客家山歌,但不久又受到现代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原生态客家山歌出现生存危机。
现在年轻一代价值取向转变,追求时尚娱乐,欣赏、传承古老歌谣的热情已经锐减。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代歌手逐渐老去,现在能演唱客家山歌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当地中年人只能简单地演唱几句,大部分青少年甚至没有听过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的传承后继乏人,处于失传的边缘。
“现在懂唱的人不多,年经人热爱的就更少了。”谈到现在客家山歌遇到的困境,木格镇文化站站长甘忠脸上写满了愁容。他认为,客家山歌是一部社会教科书,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教育人们明辨是非,正确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但是现在客家山歌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不仅剧本流失严重,编剧也寥寥无几,伴乐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懂,经费也是捉襟见肘。
客家山歌的传承
传承客家山歌文化已经迫在眉睫,为此,贵港市成立了包括演唱客家山歌的歌手的民间文学家协会,确认了相关传承人的地位。通过保护传承人达到保护作品的目的。其次,采用多媒体手段对《贵港客家山歌》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建立传承人数据档案,将音像资料及相关实物加以整理妥善保存,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对《贵港客家山歌》进行广泛宣传。
“以前只有五六个人会唱客家山歌,现在我们通过鼓励、发动群众唱山歌,成立了一支20多人组成的群众文艺队,镇政府经常组织他们外出演出。我们把党的方针政策、社会热点、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通过山歌剧、表演唱、小品等形式,用客家话表现出来,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看。作为传承人之一的徐金勇说到客家山歌,一脸的喜悦,客家山歌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演出来,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除了发动群众进行传唱,各级政府还进行深入的专题调查,组织有关人员编撰贵港客家山歌相关论文集、曲谱集、著作以及相关多媒体读物等方面的静态保护。据悉,市、县(区)政府还组织专家学者对已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客家山歌进行收集和整理,汇编成册共30余万字,为保护《贵港客家山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木格镇推行了山歌进校园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学校也能学习唱山歌。徐丽雄负责该镇中心小学小山歌队的排练,利用周末义务教小孩子唱客家山歌。“唱客家山歌既好玩又好笑。”12岁的叶紫是五年级二班的学生,从去年开始学习唱客家山歌,如今她已能在《小记者》客家话歌舞剧里娴熟地扮演班长的角色。
客家山歌再现时兴
“今早你去买咩該菜……嘟喂?”
“来买点猪大肠。”
“再买点萝卜、辣椒、酸醋……嘟喂。”
“萝卜炒猪大肠放点辣椒和酸醋,又酸又辣真是好吃……嘟喂。”郑阿姨和徐阿姨都是住在木格街的老相识,平常上街买菜遇上了总会唱两三句山歌来问候一下。徐阿姨说,大家平时在地里干活看到一些事物也会有感而发地唱出来,你一句我一句地传唱。
这些年,城里流行跳广场舞,现在木格镇上的居民也跳起了广场舞,不过他们不是跟着流行音乐跳,而是跳木格特色的客家山歌舞。“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聚在供销街,一边唱山歌一边跳舞,既愉悦了身心又传承了客家文化,大家都很热情的加入进来。”50多岁的徐丽雄是她们的领队兼导演,她告诉记者,她们的广场舞剧本、音乐和演员都是本土化,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传唱起了客家山歌。如今,在木格镇木格街唱演客家山歌已成时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潘金强摄)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