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成为廖文强钻研养羊技术的智力支持。
小羊羔争食。
与儿子一同收集青料。
羊圈干净、整洁。
“羊倌”正在修理羊圈。
廖文强把自己设计、制造的青贮压缩机称为“廖氏制造”。
廖文强一手建造起来的山羊高床养殖场。他说:“我一天不看书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他叫廖文强,是港北区大圩镇新建村廖屋屯的一名普通农民。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廖文强也从书中找到了他前进的方向。
初升的太旭照耀在廖屋屯山羊高床养殖场时,廖文强正在把青料放到喂食槽,嘴巴发出“咩咩咩、咩咩咩”召唤声,不到一会儿,20多只山羊争先恐后从羊圈里飞奔而出,来到进食槽“享受美餐”。廖文强轻轻走上前亲切地抚摸山羊,帮它们理顺毛发、拍打身上的灰尘。
羊棚是由廖文强自己设计的,分为两层,一层是储粪层,二层是羊圈。90多平方米的羊棚内干净整洁,在2000多根直径约3厘米圆木铺成的羊棚“二楼楼面”上没有看到一颗残留的羊粪,也没有闻到刺鼻的臭味。“为了羊棚通风透气,除了柱子外,整个羊棚都是用木料搭建而成,羊棚圆木的间隙为2厘米,羊粪可顺着羊棚的间隙落到一层的储粪层,而羊蹄却掉不下去。一层的储粪层高1.5米,通风透气而且清理方便。”廖文强对自己的“杰作”很是满意。
“这些都是我自己看书学来的。”廖文强自豪地说道。早些年,他修过电机、种过菜、养过牛,经济收入都不太理想。去年春天,偶然在《中国畜牧兽医报》看到一则关于绿色养羊能够发家致富的新闻,又激起廖文强创业的念头。去年5月,他掏尽家底拿出3万元买了20只母羊、1只公羊。从此,踏上了生态养羊之路。
山羊买回来了,但得不到父亲的认同,反而是言语上的打击:“你有这样的技术吗?养羊回报慢,还不如将三万元投资做其他生意。”
对于父亲的质疑,廖文强没有反驳。为了提高养殖技术,廖文强特地订阅了《中国兽医杂志》、《畜牧兽医报》,还在网上购买《肉羊健康养殖百问百搭》、《羊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中医诊断学》、《肉羊规模化高效生产技术》等书籍。经过大半年的摸索钻研,廖文强逐步掌握了防病诊治、消毒杀菌、针剂注射等技术,在清热解毒、治疗羊咳嗽方面还颇有心得:“夏天用金银花粉末,冬天则用鱼腥草、板蓝根、枇杷叶粉末混合到青料里面喂给山羊,一吨青料只需放2斤中草药粉末。中草药和青料混合在一起吸收效果更好。我饲养的每只羊都活蹦乱跳,而且毛色柔顺有光泽。”廖文强扯长脖子说道。
为了解决牧草青黄不接的问题,廖文强自己制造一个青贮压缩机,把收集回来的甘蔗叶、花生苗、玉米梗剪碎压缩后放到密封袋里封存。廖文强介绍:“青料在密封袋里发酵后,保存时间可达一年,还可产生有利于增强山羊消化能力,抗病能力的乳酸菌。我养的山羊吃了发酵后的青料,还没有出现过拉稀的状况。”
八个多月的身心投入,廖文强得到了父亲的认可,父亲开始主动帮忙照顾山羊。现在20只母羊都已到繁殖期,半个月前,4只母羊成功产下6只小羊,另外16只母羊也都临产。
在谈及未来发展规划时,廖文强说:“2015年是羊年,过完春节,我计划租3亩旱地建设‘山羊活动基地\’,以研究山羊同期发情和人工受精技术为重点,力争扩大能繁殖母羊达到50-60头,年产育肥羊150-200头,年收入15-20万元。但是资金短缺成了拦路虎,我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扶持,更希望得到专业养殖知识培训的机会。”
本报记者 张庆杰 黄楚程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