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在演讲。
□本报记者张弘文/摄
5月14日下午,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在灵川县举办讲座。主讲人是桂林市文联副主席、《桂林日报》副刊部主任光盘(盘文波)。他以“虚构,是另一种生活真实”为主题,与现场听众分享了自己文学创作的心得。
光盘,本名盘文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后三剑客之一。文学作品刊发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当代》《十月》《花城》《北京文学》《上海文学》等名刊,曾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上海文学奖等。
光盘说,文学的虚构,与谎言有本质区别。文学的虚构是把零散的生活提纯,通过虚构的情节揭示事物的本质,让读者看清世界的真实面目;而谎言则掩盖事实的真相。人们恨谎言,爱小说——— 这是作家进行虚构创作的最大理由。
从技巧上,虚构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纠纷。由于与生活太像,当作家呈现的是一个批判性的文本的时候,有人可能会对号入座。由于许多“话”不便说,只好借助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来说,作家把对这个世界的发现,融入人物的灵魂之中。再者,虚构,容易把浙江人的鼻子安放在上海人的脸上,容易把桂林人的手臂安放在北京人的身上。总之,虚构,能够构造出一个“组合人”。
文学通过形象反映人生。优秀作品是指导生活的,而不是供娱乐消遣的。我们能从古今的优秀文学里,学到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汲取到健康生活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许多历史人物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有这么一个人物,但他并不生活在该作品所描述的时代,比如说貂婵、周仓、关索、穆桂英、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由于这些人物被作者塑造得血肉丰富,而被许多现在读者误认为是历史的存在。这些人物与历史高度融合,是镶嵌在历史中的明珠。反过来,我们通过这些虚构的历史人物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
这几年文学界时兴“非虚构”文本,要求作家完全真实地记录生活。以《人民文学》为发起者的多家刊物开辟栏目,刊发了一些有分量的作品。比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写的是她曾经生活过的小村———梁庄。梁庄在河南邓州,梁鸿成为一个大学教授、学者的身份后回到自己的村庄,进行深入的调查,因为她发现中国农村已经出了问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她想以梁庄为例。梁鸿说:“我希望通过我的眼睛,使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慢慢地浮出来。”她还希望寻找到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现代性追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作品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反响的确很大。
梁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写作《中国在梁庄》并不是出于一般意义上的“归乡”情结,而是出于一种精神的困顿与痛苦。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也经常有回望故乡的情结。但是如果你的故乡是乡村的话,你就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乡村成了“底层“边缘”的代名词。我想,这一不容回避的现实不只是关心故乡的人应该关注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关心中国乡村的民众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一直有一种冲动,真正回到乡村,回到自己的村庄,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乡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努力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
一时间,文学界到处在谈论非虚构,甚至还有人说,中国的真实故事比虚构还精彩,还需要小说吗?一些作家对自己的虚构表示了怀疑。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不到五年时间,非虚构的声音就弱小了下去,那些叫嚣现实比小说精彩的作家也尴尬起来。
自《中国在梁庄》出版后,后面出现了许多非虚构文本,但是你发现,这些作品大都重复矫情,以偏概全。就像当年风靡全国的报告文学,没玩到十年就基本死掉一样。原因就是强拉硬扯,充满了虚伪,把根本不值得写的人物当作文学作品来书写。
文学需要创新,而非重复。
虚构,才是文学最有力的创造力量。那些认为现实比小说精彩的人,是因为混淆了小说与社会故事的概念,把一些猎奇的生活事件当作了文学作品。
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为你描写的人物事件,生活中你也许没碰到过,但是他们又无时不出现在生活场景中。因为真实可信,才打动了你。
光盘把小说创作总结为三句话:抓好一个题材,写好一个人物,讲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找到一个好题材。就是讲要找到一个新鲜的东西,找到一块供故事发生的良好的土壤。要注意抓鲜活题材。
第二是写好一个人物。文学是人学,人是文学的灵魂。这个人物必须是丰满的,有独特个性的。写作之前,需要将这个人物分析透,你到底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心里要有底。
第三,讲好一个故事。故事要新的,不要讲别人讲过的故事,学会讲故事的技巧。好的作家就像好的段子讲述者,口才差表演能力弱的人,再好的段子到了他的嘴里都变得枯燥无味。这就是技巧。
新闻推荐
非公党建抓起来企业经济活起来灵川:党建搅活非公经济“一池春水”
本报讯(记者韦莎妮娜通讯员秦培)目前,灵川县有“两新”党组织83个,其中社会组织党组织20个、非公企业党组织63个,共有539名党员,其中非公企业党员437名、社会组织党员102名...
灵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