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丁仁在查看水稻种植情况。
?秦丁仁在芋头种植基地查看芋头长势。
?比起传统耕作方式,机械化耕作更利于水稻大面积种植和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秦紫霞通讯员阳宁红文/摄
7月盛夏,在灵川县三街镇龙门村委矮树村的农田里,放眼望去,370亩插满水稻秧苗的土地,满眼青翠碧绿非常养眼。“等到过两个月,稻子全黄了更好看,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56岁的秦丁仁望着他日夜看护的稻田,满眼欣喜。去年他毅然返乡种水稻,从最初自家的几十亩田到如今流转的370亩地,成为灵川县的水稻种植大户。其间,变的是水稻田的面积,不变的是他的种水稻初心。
五旬老汉重回地里种庄稼
“这片不错,长起来了。”“这个不行,要浇水。”“农业局的生态捉虫法还真灵,一个晚上那么多夜蛾就捉到了,不用打药,蛮好。”每天,到田里查看水稻的长势是秦丁仁的“必修课”,他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在每一片稻田都俯下身子,细心观察、摆弄。有些还不是自己种的庄稼他也帮管下。“喏,这片田之前虫吃得太厉害,又是他家的老人管的,没精力,我就帮他把虫给灭了。”秦丁仁笑着告诉记者。
两年前的秦丁仁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和这一片基本荒废的田园结下不解之缘“我长大后就没种过田,没想到老了,居然做回到了老祖业。”说起自己“弃商从农”,秦丁仁笑起来,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显得很是亮眼。
秦丁仁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三街人,小时候记忆里最深的就是那一望无际的稻田。孩子们在田野里追逐打闹、捉蛐蛐、捞小鱼,就着新收下来的稻米,煮上一锅最正宗的鱼汤泡饭……
像很多农村的年轻人一样,18岁以后,他就一直在外面打工做生意。他跑过运输、修过高铁、做过包工头、还开过石场……年老念乡,在年过五旬后,秦丁仁买了一架农耕拖拉机,准备回老家帮着乡亲们播种顺便挣点劳力钱。但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后,家乡的面貌让秦丁仁有些傻眼。记忆里那一片片的水稻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作物,苦瓜、葡萄……一些田里还长满了野草。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种植水稻经济效益相对比较低,很多农民种水稻的热情不高,纷纷转为发展经济作物,水稻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已成为一种被边缘化的产业。加上种植水稻耗费人力物力较大,在桂林市一些县区的农村,不少家里只留下老弱病残种植水稻,目的也主要是供自家食用,少数农民宁愿将土地荒芜,也不愿意种植水稻。
“我就是农民出身,不管到什么时候我都记得我是农民的儿子。个个都不种粮食,那我们吃什么?”2015年,抱着这个信念,55岁的秦丁仁毅然决定回家种水稻。秦丁仁告诉记者,最初他靠着帮忙耕作的机会,从各个农民家里东拼西凑,流转了3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超级稻。
由于土地分散在村里的各个地方,所以不能用机械操作。种植是个苦力活,插秧、施肥、收割等,每件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秦丁仁天天从早到晚在田里忙活。“别说我,我老婆也是每天关了店铺门就被我叫到田里帮忙。”秦丁仁说。
去年9月,秦丁仁的辛劳付出有了收获,由于种的是品质好、产量高的超级稻,一亩可产450-550公斤干谷子。
全程机械化370亩稻田“轻松种”
“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知道,水稻其实是土地的本。”秦丁仁说,种水稻虽然不能快速致富,但却是100%不亏本,保证产出就有收益的实实在在农作物。但想要依靠水稻致富,必须依靠大规模的种植和机械化耕种方法。
今年,秦丁仁的水稻种植面积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约170亩,达到了200亩。此外,由于村里种植水稻的多为老弱病残,秦丁仁依托农机合作社,将这些村民170亩水稻种植的活也揽到了自己的身上。
地多了,操心事自然更多。“我现在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得起来,检修机械、给机械加油……反正是俩眼一睁就得忙到晚上。”秦丁仁说,要按照以往的牛、人耕种,不可能管得下这么一大块田地,所以必须靠机械化。于是,秦丁仁在农业局的帮扶下,依托一家农机合作社,开始了自己的机械化种植之路。“现在种水稻确实是好时机,有政策支持,购买机械还有农机补贴,可以减轻我们不少负担。”秦丁仁说,今年4月,他依托合作社使用插秧机抢插,2天内完成近120亩的早稻插秧工作。现在,他的水稻田从催芽育秧到稻谷烘干进仓,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就连芋头田的整田和起厢也是机械化操作。
照顾好了自己的田,热心肠的秦丁仁还念念不忘其他农户的田地。“我知道,现在很多村里的田都是老人在打理,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精力去插秧、犁田。所以把吃力的活都帮他们做好,他们就只用看护好他们的水稻就可以了。”秦丁仁告诉记者。
据了解,与小家小户种植水稻相比,大户种植机械化程度更高,成品米的质量更好。从今年的种植情况看,秦丁仁的200亩水稻早稻产量是一亩可产450多公斤干谷子,中、晚稻产量一亩可产550多公斤干谷子,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这一棚棚的秧苗,在丰收的季节里,都将变成沉甸甸的稻谷,鼓起秦丁仁的腰包。
菜、粮轮种钱、粮袋子双丰收
今年,秦丁仁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在自家的200多亩水稻田里划出了60亩种植芋头,走上了菜、粮轮种的模式。“三分之二的面积用来种水稻,三分之一的面积用来种芋头,水稻收割后再种一茬西瓜,每年轮换着种,这样种出的产品成本低、产量高、品质好。”秦丁仁告诉记者,轮种模式有利于土地养分的培养,也是农民们保产保收的好方法。从今年的芋头长势看,预计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我从小生活在这里,对这片土地有感情。我也能理解年轻人想出去闯荡的心,我年轻的时候也是愿意出去打工的。但我想如果在家门口就能既保证粮食生产又实现经济效益的话,很多孩子还是愿意回来的。”秦丁仁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继续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依托农业合作社的资源,把更多的农田整合到一起,走上一条大规模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据了解,秦丁仁是灵川县农业局农业推广站中心站站长陆崇敬指导农业生产的对象之一。陆站长告诉记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灵川县大部分农民觉得种水稻不赚钱,纷纷另谋生路,致使很多农田荒废,粮食产量无法保障。拥有着多年农业工作经验的陆站长想到了要充分发挥秦丁仁这样的种粮大户的新技术引领作用,带动农户转变种粮观念,稳住全县“米袋子”。于是,该县提出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民增收的工作思路,这样一来,既让热爱土地的一大批农民大有作为,又保障了全县的“米袋子”。“许多农民不愿意种水稻,关键是种植面积不大,经济效益上不去,采取轮种的方式有利于保证水稻种植,也保证了农民的经济收益,最关键的是受市场波动小,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模式值得推广,不但能增加群众收入,也稳定了粮食生产。”灵川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建设,是一项统筹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漓江环境治理、沿岸扶贫开发、重大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及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古村古镇...
灵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