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露天垃圾收运费劲且易造成二次污染
分类垃圾标准桶让环卫清运更规范○○记者张捷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垃圾分类”成了热门话题,这也是柳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处理日积月累的垃圾?怎么让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一些发达地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垃圾无害化 、减量化 、资源化处理,垃圾分类处理也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
国标”垃圾桶遍布全市
250个小区有人说:“世上本没有垃圾,有的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大多可回收利用,并通过处理工艺变“废”为“宝”。实行垃圾分类投放 、收集 、运输及处理四个环节,对于节约土地空间 、资源循环利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2013年,全区在南宁 、柳州 、桂林等市各选择10个以上,县(市)选择1个以上具备条件的小区(居住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去年,柳州市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不‘混装 ’”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市区250个小区内设置8750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每个点放置3个240L密闭式“国标”环保垃圾桶,26250个垃圾桶已全覆盖指定小区。
分类投放是垃圾分类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市市容局市容科科长韦克敏介绍,目前设置的3个一组垃圾桶分别为蓝色垃圾桶(投放废纸塑料等可回收物) 、绿色垃圾桶(放残羹剩饭等餐厨垃圾) 、灰色垃圾桶(投放废灯管 、废电池等其他垃圾)。
市民在家中应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 、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类并分别放置。可回收物可直接变卖给废品回收企业,或放入小区设置的可回收物垃圾桶。
垃圾桶遭移位,垃圾分类知晓率不高
全市250个试点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情况怎么样呢?12日,记者在北雀路半岛·中央花园小区看到,居民楼底设置有醒目标志的三类垃圾桶。
这时,居民黄女士正提着一袋装有蔬菜果皮的垃圾放入桶内。请问您是否了解垃圾分类?”记者问。每天把垃圾装进塑料袋,顺便拿下楼扔到桶里,哪有精力在家里分捡垃圾,还分类投放?”黄女士告诉记者,她还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另外,环卫工每天在楼底又把垃圾混合装车清运走,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岂不是多此一举?该小区保洁员覃女士反映,一些居民不按桶扔垃圾,环卫工露天清运垃圾,以及桶外的垃圾散发臭味,造成分类垃圾桶频遭移位。连日来,记者走访潭中西路柳泥小苑 、荣军路市政宿舍 、体育路中房世纪广场等小区发现,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率不高,有的简单地把垃圾分为废旧物品和不可回收两类;有的则表示垃圾分类首先得解决清运过程的“二次污染”问题。
不过,大多居民通过报纸等媒体还是了解到,实行垃圾分类后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他们也表示愿意转变传统的生活习惯。
垃圾革命”还需坚持“两条腿走路”
垃圾分类犹如一场革命,不光改变了人们乱丢乱弃的生活习惯,也对垃圾处理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从而提升地区环境质量并拉动区域经济。针对实行垃圾分类出现的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
柳北区政协委员甘伟林从事环保事业有10多年时间,他说,解决当前垃圾清运过程中撒漏等“二次污染”问题,一是向居民提供分类分色垃圾袋,分类投放垃圾;二是在垃圾桶内放置分色垃圾袋,环卫工采用“打包密封”以袋换袋的方式清运。“这样的垃圾清运方 式既节约成本,又环保 、高效地进行环卫作业,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如何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呢?市政协委员卢炳剑认为,开展垃圾分类需坚持用“两条腿走路”:一是从社区 、学校及单位持续宣传并引导大家改变生活习惯,提高文明素质;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引入民间投入,逐步增加垃圾收集 、清运及终端处理环节的环卫设施。重前者轻后者,会减退群众参与的热情;重后者轻前者,垃圾也无法进入各分类环节。所以两者应同步推进,缺一不可。
新闻推荐
○○记者李书厚实习生黄嘉褀晚报讯在鱼峰区羊角山五队东一区租住的张先生夫妻俩疑因一氧化碳中毒不幸身亡,留下九个月大的儿子小驰兴被送到市中医院治疗,但由于家庭困难,小驰兴的治疗及今后的生活让...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