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螺蛳粉前传”存在的老柳州米粉,同样饱含柳州人的乡土情怀,承载柳州乡思乡愁。回望那筚路蓝缕岁月,人们在“换粉”卖粉”吃粉”等民间食俗活动中,凸现多少柳州人特有的轻财重义襟抱,荡漾多少柳州人特有的草根人文情怀;更彰显多少汉壮苗瑶侗各族同胞和谐共生,和睦共荣的文化凝聚力。
先说富有柳州特色的“换粉”。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柳州的小街小巷里分布着一些家庭米粉手工作坊,主要制作“切粉”。为“国营”粉店补遗拾缺,供附近居民之需。作坊里有大木桶、大蒸锅、大石磨等。
石磨上吊着长长的弯曲的推磨杠杆,不掌握技巧还推不动杠杆。推磨者一边从桶里的水泡大米里舀米倒入石磨入口处堆积,一边推磨,转过几圈,再扫米堆落下磨口。只见米浆顺着石磨壁汩汩流下,汇入铁桶,蒸粉者在锅上层叠蒸笼,每笼中置一铝盘,把米浆均匀摊在盘内。不一会儿米粉蒸熟,取下置凉,以铁铲沿壁铲下粉皮叠成。顾客回家用刀切条即“切粉”。
洁白晶莹,米香扑鼻。当时习俗是“以米换粉”,通常是“一斤米换三斤粉”,再搭几分钱,有的是六分,有的是五分。遇上贫者,老弱妇孺,则一概免除,只收米不收钱。又有无米而欲要粉者,也慷慨赊与毫无迟疑。
柳州人嗜好米粉,一到“饭点”,上门“换粉”的人络绎不绝,真是门庭若市。再说柳州国营粉店“卖粉”也充盈“草根”人文关怀。有“切粉”“榨粉”两种,后者即桂林米粉,当时不多见,柳州以切粉为主。
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均是“价廉物美”:“素粉”一碗八分钱,“菜粉”(肉)一碗一角四分钱。素粉在外地有“诨名”叫“光头粉”。在柳州却从不“光头”:油光水滑的粉汤 上总会有一把炒黄豆,几颗油炸花生米,再就还有腌头菜、酸笋片、辣椒酱等。对底层草根大众的人文关怀从不缺位。后发展出“素粉系列”:凉拌粉、干捞粉、卤水粉等。形成柳州米粉特有的草根文化内涵。
最后说说柳州人“吃粉”特色,一是吃的“草根”形式:自在、随意、率性而为。凡有吃粉处,小街陋巷不计较,有粉吃则蓬荜生辉。低矮条凳任我坐,或蹲或立埋头干。一次,笔者见一人竟把一碗粉连汤带水倾倒于塑料薄膜袋中提回家食,目瞪口呆半时。二是吃的“内容”,有浓厚鲜明的各民族“草根”食俗融合特色:汉族的特色粉汤烹调技巧,壮族的“酸笋”“酸豆角”爽口绝味,苗族的“辣椒骨”“酸汤鱼”火辣风情,瑶族的“干捞凉拌”方式,“盐碟什锦”新奇佐料,侗族的“酥黄豆”与“木耳菌类”野味山珍。汇聚成著名的“酸辣鲜爽烫”柳州米粉特色。
一碗柳州米粉,如此缤纷多彩,群味毕至!无怪后来的“螺蛳粉”集柳州米粉之大成,一鸣冲天!来自于“草根”,汇聚于民族融合,其厚重文化底蕴正是柳州各族食俗和睦相融、和谐共荣的结果。
新闻推荐
那些吃过螺蛳粉的名人 他们品尝过后, 纷纷在微博微信上毫不吝啬地点赞
柳州螺蛳粉成为百亿元产业的话题,让人热议不断,“家乡粉”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大大超出了大家的预料。从街边地摊到登堂入室,从现煮现吃到包装产品,螺蛳粉已成为广西地方美食标签。而能得到许多名人的喜...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