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坐失战机
日军退守八塘后,国军没有继续推进。
1940年1月4日,国军荣一师因伤亡惨重,奉命撤出战斗移师思陇休整,国军新编第22师进驻九塘。
而此时,败退九塘的日军也奉及川源七命令,于4日拂晓退至八塘,与先前从其他地区赶来的日本援军会合。其中,第5师团第9旅团接到今村均的命令后,不惜将缴获的100辆汽车,58万加仑汽油柴油,4000支电器铜铁棒,以及包括锌 、锡 、钨在内的大量矿藏,几百支步枪等等大量物资焚烧或丢入江内,火速从远在190公里外的龙州中越边境撤回南宁,赶赴昆仑关一线。焦头烂额的今村均还向防御钦州湾的台湾旅团长盐田定七少将求援。其时,台湾旅团几千人不但要防御200多公里宽度的钦州湾,还要保证长达100多公里的钦州到南宁公路的安全,可谓自顾不暇。但考虑到唇亡齿寒的道理,盐田定七少将经再三斟酌后抽调出林义秀大佐的台湾步兵第1联队北上增援。
这样一来,陆续赶到八塘地区的日军达四五万人,这与国军前线将士数量相当。此后,国军第5军试图反攻八塘,日军拼死抵抗,战至12日,毫无进展。而第5军在经过苦战之后,伤亡甚重,人员疲惫,已经不适合战斗,于12日奉命转移至思陇 、黄圩 、太守等地休整,攻击任务移交姚纯的第36军接替。这样,国军第5军正式退出战斗序列。
而日军21旅团早已溃不成军,被迫撤回南宁休整。
驻守八塘的日军几个联队并不做进攻部署,而是修筑了复杂的防御工事,他们被命令坚守1个月。国军第36军等部队的战斗力不如第5军,只能在八塘一线同日军展开拉锯战,难有较大作为。
虽然如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还是意识 到此时战机不可延误。事实上,由于今村均一意孤行,将第5师团的主力与台湾旅团两个联队钉死在远离南宁的八塘,而后方极为空虚。对此,只要国军拖住八塘的日军,然后全力直捣南宁,或切断钦州日军后方联络线,就有可能歼灭日军第5师团的同时,围歼八塘日军。但战场上尚有20多万桂粤军队,但这些生力军上阵却毫无建树,只因日军固守待援,他们才得以维持原来的阵地。
在此关键时刻,1月7日,蒋介石于飞往桂林,10日亲临迁江,与白崇禧 、陈诚 、张发奎 、徐庭瑶 、林蔚等讨论下一步作战计划。1月13日,白崇禧主持召开桂南地区各级占地指挥官军事会议,目的就是加紧调兵遣将向桂南战场集中,希望能乘着昆仑关大捷的余威,对日军21军施以重大打击。
白崇禧提议:乘敌新败,援军未到,倾新到广西的李延年第2军 、甘丽初第6军 、姚纯第36军 、傅仲芳第99军会同第5军等部队,发动攻势,一举收复南宁。具体来说,会议构想兵分三路会攻南宁,即:(1)在邕宾路方面,第5军将防务交第2军郑作民第9师开到迁江整理后,准备参加反攻南宁;第66军第159师和第160师负责对八塘 、七塘等阵地攻击;新开到的第43师(师长金德泽)调为预备部队;统归新任第37集团军总司令叶肇指挥。
(2)在邕武路方面,日军约一个大队,主力占领高峰隘,一部占领香炉岭。第16集团军第135师和第170师负责攻击当面之敌。
(3)在邕钦路方面,日军由亭子圩经七婆坳 、吴圩 、绵羊村 、唐报 、那陈 、大塘 、小董 、钦县到龙门港各要点为后方联络线,兵力以兵站守备部队为主,加上若干机动部队,共两三千人;与邕钦路靠近南端的钦县小董和北端的亭子圩 、狮子口等各地日军,全线组建成一所谓“常山蛇阵”。第31军第131师 、第188师(缺第135师)负责攻击由邕钦路西边对邕钦路北段那陈 、唐报和吴圩 、七婆坳各据点;第46军第175师及新编第19师余部负责由邕钦路东边对邕钦路中段小董 、大塘等据点之敌攻击。按照部署,计划所有部队在1月底 、2月初集中完毕。可以说,这个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也非常及时。
蒋介石批准了这个计划。
谁料,第二天,正当白崇禧发布部署命令准备开战时,返回柳州的蒋介石给白崇禧写信,
推翻头一天的会议上的决定,不准备再把第5军投进去。白崇禧也不愿把从各地调来的桂军拿去硬拼,其他地方军队见状也不愿意充当炮灰,所以发出改变作战部署的新命令,全部进入固守状态。
因此,到1940年春节前,邕宾路和邕武路的进攻没有任何进展,而邕钦路东西两方面对于敌后交通线的攻击软弱无力,一个据点都没有打下来。最终,会攻南宁的计划失败,反倒给了日军充裕的准备时间,同时给随后宾阳会战的战败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攻守对峙决战当前
早在昆仑关被国军围攻期间,日军第21军 、中国派遣军 、日军参谋本部都极为忧虑。
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认为,战况极为严峻,第5师团的部队应从昆仑关后撤40公里,与南宁的部队会合,然后集中兵力进行防御。
但今村均却不愿意,并企图亲自上阵并以第5师团全力为第21旅团报仇,并打算1940年1月1日与中国军队开始决战。因此,他更加认为不能撤退,称昆仑关地区中日伤亡都很大,目前正在对峙。如果日军大规模的撤退,国军必将随之追击,日军能否在南宁城下站住脚就很难说。所以,无论有多大难度,日军务必在八塘 、七塘等地坚守待援。今村均的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此蛮干是极为危险的。那么,今村均为什么要冒这样的危险呢?原因很简单,如前文所述,今村均本身就是一个性格极为固执的人;另一方面,作为日本王牌师团的师团长,他已接连吃败仗,如果撤回南宁,就意味着彻底失败,这将是他的奇耻大辱,因此他只能硬扛着。
因为增援部队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赶到,因此,日军参谋本部的作战班长荒尾兴功中佐 、中国派遣军副参谋长铃木宗作少将及两名参谋 、21军副参谋长佐藤贤了大佐与作战主任藤原武中佐一行飞抵南宁,要求今村均撤退。结果还是无功而返。
对于今村均的举动,安藤利吉气得咬牙切齿,但不能眼睁睁看着第5师团和台湾旅团被消灭,只好将手中最后一支可调用的部队—— —近卫旅团(旅团长樱田武少将)和18师团(师团长久纳诚一中将)拿出来,紧急送往广西前线。
最后,日军第21军司令部也选择了妥协,配合今村均积极准备大反攻。1940年1月10日,日军第21军司令部制定了“宾阳会战指导方策”,决定在九塘 、四塘间展开进攻,攻击邕宾路北侧山地的国军;而由甘棠墟方向,从左侧围攻国军;预定攻势发起时间为1940年1月28日,而预期决战地点将在宾阳以南地区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近卫师团,是专门拱卫天皇的京都,也就是东京的御林军。近卫混成旅团是近卫师团的一部分,是日军最强悍的部队。18师团则是日军传统的17个常规甲种师团之一,战斗力强大。它们总兵力高达5万人,是一支很强悍的攻击力量。
不过,这两支部队不在日本好好守卫大本营,却用到广东 、广西,可见日军兵力已接近极限。
当时,这两支日军正在广东进行翁英作战。近卫旅团 、18师团和104师团的七八万大军与余汉谋部国军激战,在1939年12月29日和30日占领了广东的翁德和英城,并计划直接杀到国军第4战区指挥部所在地韶关。虽然英翁战役关系到广州日军的安危,但为了解救日军王牌以及趁此机会歼灭“聚集于邕宁附近之敌军”,只能被迫暂停在广东的作战。
接到增援调令后,先是近卫旅团于1940年1月1日在源潭墟上火车,前往广州黄埔上船,1月7日起航,8日抵达钦县(今钦州市)。18师团参战部队步行至黄埔,11日上船,13日抵达钦县。两部登陆广西后,即循邕钦公路往南宁方向全力开进。
就这样,国军错失反攻良机,日军由于有了广东方面日军的快速增援,则由被动逐渐到掌握主动。
当然,此时并非所有的中国军队都消极避战,就在日军的援军刚往北开进不久,便遭到一支不起眼的国军部队的顽强阻击。此次挺身而出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在前文中多次提及的国军175师第五二四团团长巢威。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都说女性身穿两种服装时,最容易吸引异性的关注,一是晚装,二是泳装,前者烘托高贵妩媚的一面,后者勾勒健康性感的神采。柳州进入三伏天以来,伴随着气温持续升高,除了暑期亲水旅游路线之外,就要数商场里热卖...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