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读书的话题。这里所说的读书,并非我们想象的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即在学校里的学习),而是课外阅读。
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相伴终生的习惯。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们是“人”!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人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但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很脆弱,就像芦苇一样,宇宙间任何东西都可要人之命。可是,即便如此,人依然是宇宙最高贵者之一,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人是“万物之灵”,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读书,可以尽可能完整、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相反,人不读书,就少了很多思考的机会,精神空虚,这样的人就跟动物没有两样了。宇宙茫茫,人生匆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对自己生命的追问和探寻,需要我们在书籍的海洋中徜徉,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拷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读书可以修养静气。林语堂先生说:“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在你苦恼、沮丧、无聊的时候,请打开一本你喜欢的书,这比任何东西都能有效地让你安静平和,干净彻底地带走你的苦恼、沮丧和无聊。读书是让人心灵安宁、清心淡泊的最佳天然处方。天下的灵丹妙药概不能让人平心静气,而唯有读书,可标本兼治。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拥有它,就可以拥有书籍的智慧,心中有底,遇到大事就不必惊慌失措。因此,书读得越多的人,学问越渊博,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从容。这样的人,就是有静气的人。有静气的人,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任世间潮起潮退,我自岿然不动,坦然怡然,笑看春花秋月。
读书是长效的美容方法。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一个人的颜值与生俱来,我们没办法改变,但是,一个人的外在气质是可以改变的。著名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读书改变了容貌的神韵和气质。宋朝的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书读得多了,文化底蕴丰厚,身上自然会散发一股书卷之气,言谈举止之间,流露的是读书人特有的气质,或温文脱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或雍容华贵。而且,这种气质一旦拥有,永不褪色,终生有效。所以,读书是一种长效的美容方法,比涂脂抹粉好用多了。读书还可以“诱惑”人向善向美。好的书籍,总是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普度众生,充满“正能量”。读书的过程就是“正能量”潜移默化的过程,读书的人被善化、美化,达到了心灵美。如读《红楼梦》,《红楼梦》的主题之一是美的毁灭,我们在目睹书中各种各样的美毁灭的悲剧后,“怜香惜玉”,珍惜美、热爱美的情感油然而生。人之美,有外在和内在之分。读书美容,外炼气质,内蓄底蕴,内外兼修,何乐而不为?
读书还有诸多好处。英国的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而读不同的书,其作用亦不尽相同:“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如果想思维缜密,那么,读数学方面的书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想能言善辩,那么一定要读逻辑修辞学方面的书;如果想聪明些,那么,请多读历史书,当年红军长征,困在大渡河边,眼看就要步石达开后尘,全军覆没。但是,深谙天国历史的毛泽东,能够吸取石达开的教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闪转腾挪,劈开生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古时候,有“孙权劝学”的故事。三国时代,孙权手下有大将吕蒙。一次,孙权语重心长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掌权管事,不能不读书啊。”吕蒙因军中事务多,婉言拒绝。孙权又说:“不是要你潜心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而是应该粗略阅读,了解一下历史,带兵打仗很有用。你说事务多,难道比我还多吗?我就经常读书,善莫大焉。”从此,吕蒙开始读书。结果,吕蒙的谋略才干大有长进,吴下阿蒙一去不返,令人刮目相待。鲁肃过寻阳时,几乎不敢相信这就是吕蒙,高兴之下,与吕蒙结为好友。孙权、吕蒙及其劝学的故事,早已是过眼云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却留了下来,时时鼓励着我们,即使事务再多,也一定抽出时间来读点儿书。
也有宋濂苦读的故事。宋濂,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小时候,家贫,宋濂虽嗜学,但无书可读,怎么办?向藏书之家借阅,阅后如期归还。为方便后续阅读,宋濂还把书抄录下来。有时天太冷,砚台结冰,手指冻僵了,宋濂烤烤火,继续抄录。因此小小年纪的宋濂,即已遍观群书。成年以后,宋濂更加喜欢读书了。但是,苦于没有老师教,怎么办?宋濂就跑到百里之外去求师问道。从师之后,生活虽艰苦,但求学读书,宋濂不敢稍有懈怠。冬天,大雪封山,宋濂背个书箱,行走在深山巨谷中,去往求学读书的路上,而身着缊袍敝衣,寓逆旅,日再食,其艰苦可想而知。他的同学则穿绸缎绮绣,戴珠光宝气。但宋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潜心读书,乐在其中,完全没有心思去和别人比享受,不觉口体之奉比不上别人。说到此处,大家应该明白了:宋濂的美誉——“开国文臣之首”——是怎么得来的?——对,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从小到大刻苦读书读出来的。
上面所讲,似乎距离我们太远,下面拉近时空距离,介绍一些我们身边的最近的人和事。
几年前,东津高中(东津一中前身)七二级同学聚会,回到母校,他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向母校捐献价值5万元的图书。现在,你们从图书室借阅的书,有许多盖有“东津高中七二级同学赠”字样的印章。看到这样的印章,读到这样的书,我们要特别感恩:这就是老一辈学长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去年,桂林花样年华公司、合和年代公司无偿为学校装备了一个价值20万元的电子阅览室。当你使用这些电脑与外面的世界取得联系时,请别光顾着流连外面世界的精彩,要想一想这些设备的无偿提供者,吃水不忘挖井人。
今年,廖立辉先生花了将近5千元,给学校的每个班级订阅了《读者》《青年文摘》。廖立辉何许人也?——东津一中校友,东津镇殿僚村人,现为北京广西企业商会理事,一个成功的青年企业家,喜欢读书,《读者》《青年文摘》是他当年在校时的最爱。他对读书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非常关心我们这些同乡后学的读书事宜,为方便同学们读书,给母校捐建了价值1万元的石桌、石椅。如果我们有机会碰到这位大哥哥,请大家一定当面说声“谢谢您的书!”
同学们,就是这些我们身边的人,他们深谙读书的奥妙,以过来人的身份,用实际的行动为我们创造读书的条件,用无声的语言劝勉我们——要读书,要多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同学们,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你就多了一个可以倾心交流的朋友;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烦恼、无聊、孤独就不会再来纠缠你了;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你心灵上的尘埃就能得到经常性的荡涤,你的心灵就能保持清净;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即使是面对喧嚣纷扰的世界,你也能保持内心的淡定和从容;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你就打开了一扇窗口,一扇面对整个世界的窗口,世界就在你心中,而你就是世界的中心;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幸福就会陪伴在你身边,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同学们,读书吧,多读书吧,坚持读书吧,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一种自然,让我们用读书来放飞梦想吧。
新闻推荐
消费者在市中心一家美食广场用餐。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和“三月三”假期,桂林吃货们找到了两个餐饮新地点———文化宫和东西巷各有一处美食广场开门营业。对于这种餐饮形式,桂林人并不陌生,好大...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