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军和他编著的《桂林石刻总集辑校》。记者高磊盈摄
■记者高磊盈
地处西南要冲的桂林城,多山石岩洞,人文荟萃,山水优美,文人墨客接踵而至并留下石刻墨宝,以摩崖和碑碣为主的石刻文献极其发达,成为我国石刻文献发展中一个独具特性的地区。古往今来,研究桂林石刻的人不计其数,但关于桂林石刻综述性的著作却比较罕见。201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海军编著的《桂林石刻总集辑校》收录了桂林市区各类石刻文字多达1732件,且大部分都是著作者杜海军本人亲身在石刻现场研究分析而得。这本耗费作者十年时间磨砺而成的石刻总集是如何炼成的?他是如何看待桂林石刻文化的?
■杜海军简介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广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负责人,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点负责人,广西师范大学石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石刻整理与研究工作,完成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所著《桂林石刻总集辑校》《广西石刻总集辑校》连续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十三次、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访谈
因晨跑和石刻结缘“入坑”十六年不能自拔
记者:看资料发现您是河南人,为何会来到广西师范大学呢?
杜海军:对,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1979年左右我在安阳师专读了三年书后,留校当了老师。老师当了很多年,但一直觉得自己还是喜欢读书、学习,在1993年考进了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研究古代文学,然后2002年8月份的时候来到桂林,在广西师范大学任教。其实当时也可以像别的同学那样去北上广,但可能我个性使然,不喜欢凑热闹,觉得广西特别是桂林山水优美、文化氛围也浓厚,就来桂林工作了。
记者:来到桂林后,是怎样对石刻开始感兴趣的?
杜海军:其实是和我的生活习惯有关。一直以来我都有晨跑的习惯,刚到桂林也这样,每天早上都会跑个步,七星公园、象鼻山、叠彩山都会跑到,肯定就会注意到这些地方的石刻,像张栻、朱熹、范成大等很多文化名人都在桂林留下了石刻作品,我第一次发现的时候内心很澎湃,你想想,以前研究了很多年的老朋友,他千年前的作品就在你眼前,而你站的可能就是他很多很多年站的地方,那种感觉非常微妙。从那时开始,我对散布在桂林各地的石刻作品有了兴趣,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到现在差不多有16年了。
记者:在您看来,桂林的石刻作品和别的地方相比,有什么特点?
杜海军:石刻研究界有句话“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说的是三个地方集中的石刻在年代上的不同。其实除年代外,桂林石刻还有很多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其载体。桂林石刻分布于普陀山、月牙山、龙隐岩龙隐洞、虞山、象鼻山、文庙等30余处名山洞府,是在天然石壁上摩刻的摩崖石刻,不可移动,最大化保留了石刻的原始风貌,不易造假。其二是桂林石刻的内容涵盖面广,有知名的文人、书法家、画家,譬如米芾、陆游、张栻、朱熹等,还有文官武将幕僚百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皆因桂林秀丽山水有感而发,留下石刻,这些石刻的体裁也非常丰富,从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到墓志碑铭布告法令,应有尽有。可以说,桂林石刻很集中地反映了一千五百多年来形形色色的人在桂林的多彩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切入,就能看到不同的内容和价值,称得上是研究本地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
亲临上千处石刻编写《桂林石刻总集辑校》
记者:编写《桂林石刻总集辑校》的想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杜海军:我最开始研究桂林石刻时,势必要翻阅很多前人关于桂林石刻的研究著作,明代有一位叫张鸣凤的学者写了一本《桂胜》,对桂林石刻做了整理,虽然不是最全面的,但却是最早的;清代也有学者整理,但现存的、能看到的极少;1977年和1988年分别出版的《桂林石刻》和《中国西南地区石刻汇编》也对桂林石刻做了整理,但校勘不够精良、收录也不够全面。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桂林石刻的人来说,这些著作并不能提供最好的帮助,所以我就想靠着自己研究古代文学的基础,把桂林的石刻好好地梳理一番,做套书。
记者:《桂林石刻总集辑校》这本书总共整理了多少石刻作品?
杜海军:从《桂林石刻总集辑校》来讲,总共整理了1732件,其中唐及以前45件,宋代520件,元代34件,明代447件,清代640件,民国46件。可以说,它是当下所有研究桂林石刻作品里整理得最系统、全面、规范的。需要说明的是,《桂林石刻总集辑校》这套书囊括的仅仅只是桂林市区内的石刻作品,县区的石刻作品并不囊括在内,我把县区的石刻作品和除了桂林之外其他市的石刻作品也做了整理,收录在另一本《广西石刻总集辑校》里面。
记者:这么多的石刻作品,每一处您都需要到现场进行研究吗?
杜海军:对于一些可见的石刻,肯定要到现场研究,那样做出的整理才最严谨、科学,书里所罗列的石刻,至少有上千处是我亲临现场的。有的石刻显露在外,研究起来相对容易,有的石刻藏在外人不易进入的山洞里,我就得举着手电筒钻进山洞仔细看,还有的在相对较高的石壁上,得爬到山壁旁的树上观看,很辛苦,但对热爱石刻的人来说,这种实地探访更是一种乐趣。对于已不可读或不得亲见的石刻,需要用拓片和其他文献对校的方法,保证文献的质量。
保护好石刻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记者:研究石刻这么多年,您觉得当下我们对石刻的保护到位吗?
杜海军:总体上来说是不错的,我们有桂海碑林这样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些散落在其他地方的重要石刻也被文物保护单位很好地保护了起来,但因为桂林市区的山石岩洞很多,石刻也很多,还是有一些石刻没有被很好地保护。比如说六合圩那里的留春岩、弹子岩就有很多石刻作品,要么被遮挡、要么被污染,每次我去看都很心痛,有的被铁棚遮挡,有的被石粉遮盖,有的遭烟熏火燎,不少石刻字体模糊难以辨清原貌,实在令人痛心。如果不好好保护一下,很快就会什么都看不到了。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我们研究石刻的会关注,普通市民也会很关注。去年年底的时候,《人民日报》第19版《读者来信》就刊登了一位桂林市民的信,说了六合圩的问题,我们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注意到了这个事,相信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记者:您觉得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石刻呢?
杜海军:今年4月下旬,我们学校刚刚揭牌成立了一个“广西师范大学石刻文化研究中心”,当天来自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石刻文献研究者聚在一起,就石刻文献整理的趋势与新成果进行了探讨。研究中心成立后除了继续搜集整理广西区内的石刻文献外,还将围绕石刻进行文字学、文学、历史学以及石刻技艺、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学校安排我来担任中心主任,我觉得要保护好石刻,就必须要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要经常和石刻文献研究者交流学习,学习别的地方是如何保护的,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来落实到具体的保护工作中来。
记者:现在桂林正在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在您看来,桂林的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哪里?该如何挖掘?
杜海军:“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这个提法特别好,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城市影响力的最佳体现。桂林的山水名片太耀眼,很容易让人忽略了它的文化内涵,其实文化也是桂林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是以石刻为例,桂林石刻的作者类型和文字内容都非常全面,文章题材丰富,是我们研究历史变革的一面镜子。我们要挖掘这些文化,除做好保护工作外,还应该组织各方力量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还原当时的生活风貌和文化发展现状,让更多人了解桂林的过往和桂林文化的渊源,然后以古鉴今,将挖掘出的文化成果作为文化再发展的催化剂,焕发桂林文化的新活力。
新闻推荐
?违章的车主发朋友圈认错。(秀峰城管供图)“由于我违章,被秀峰城管锁车……文明出行,拒绝乱停乱放,从我做起,请为我点赞,或者转发……”最近几天,不少市民的朋友圈出现了类似这样的信息,信息还配有电动车...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