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上面的人来放电影,一场电影下来,极尽生活乐趣。(资料图)
■记者沈青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在这个小朋友们最开心的时刻,大朋友们或许也会发出感慨:时间都去哪了?回想童年的记忆,我们或许穿过不同的年代,经历短缺、质朴,直到今日的繁荣、新鲜,每一位桂林人童年生活的轮廓,画出的是一条向上的、美妙的弧线。
每一个时代,人们的儿童生活大相径庭,决定了一代代人不同的精神气质,不管贫穷还是富有,童年留下的歌谣、玩具、游戏、文化等等,都给了我们对生活的初体验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50年代:让我们荡起双桨
市民李潇潇是一位“80后”,他有些好奇,在那个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父母这一辈“50后”拥有怎样的童年。
他的父亲李先生是一位退休民警,他告诉李潇潇:“我们的童年与你们有天壤之别,但也有相同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孩子,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代,他们中的很多人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
李先生记忆犹新,1959年他第一次看到了著名儿童题材影片《祖国的花朵》,这部电影赋予了红色年代的儿童们“花朵”之称。而电影中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传唱至今,影响了一代代儿童。“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位50后父亲带着80后儿子一起哼起这首儿歌,更多的童年影像穿越时空而来。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出现了一批传唱至今的儿童歌曲。比如,“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当然,也有更加简单直接的革命歌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就是李先生和玩伴们喜欢唱的童谣。
努力站起来的国家精神,也渗透在那一代儿童蓬勃的血液当中。
那时还生活在农村的李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四害”,指的是麻雀、苍蝇、蚊子、老鼠。儿童们作为小帮手,用上了弹弓、笼子、网,用敲击脸盆制造的噪音去围剿麻雀。“那时小朋友只觉得好玩,还没有那么强的运动意识”。
60年代:请叫我红领巾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孩子们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
1961年,黄晓武刚刚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妈妈给他和三个姐妹兄弟做玉米面稀粥,开始他觉得好吃,一顿吃三碗。以后老吃,就烦了,而且还不顶饱。此后两三年内,饥饿感是这些孩子无法摆脱的。但即使如此,他们在放学路上从不会去偷地里的蔬菜。
黄晓武说,精神是那个时代留给这一代少年儿童的宝贵财富。有关“花朵”的歌曲继续传唱,比如《花儿朵朵向太阳》,“花儿离不开土壤,啊……鱼儿离不开海洋,啊……少年儿童千千万,离不开亲爱的领袖,离不开亲爱的党。朵朵花儿向太阳,颗颗红心向着党,红色少年的心头,长上了红色的翅膀,准备着,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奔向那祖国需要的地方。”“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儿歌,也诞生在上世纪60年代,成为那个时代儿童精神的写照。
1963年,所有的孩子迎来了一位前所未有的偶像———雷锋。他们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志“雷锋做啥我做啥”。
黄晓武回忆,他家就住在火车站旁,那时在火车站一看到列车,就想为辛苦的列车员倒水;一看到老奶奶,就希望她摔倒然后上去扶;一看到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就时刻准备好送他回家;一看到农民伯伯的拖拉机开过,就要上去跟同学们一道把它推出来。
当这些受助者问孩子们名字时,他们会整齐划一地回答:“不要问我的名字,我叫红领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文俊)日前,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通报对全区各市人民政府2017年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结果,桂林市获评A级,排名全区第...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