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们爱骑小三轮,吴小凡最爱骑自己的小木马。
■读图
承载着满满的亲情
如今,骑着三轮车、骑着木马长大的这一辈人也已到中年,为人父母了,但他们保留的老照片仍然镌刻着一圈圈时代的年轮。
邓虹的母亲是厂里的工人,但父亲常年在广东一带服兵役,很少回家。这也是当年很多军属的自然状态,一家人的团聚难得且短暂。小三轮是父亲给邓虹不多的礼物之一。在拍这张照片以前,邓虹对父亲的记忆很少。
邓虹拍摄照片时所穿的衣服是母亲做的,胸口的一边母亲为她缝上了自己的小名,另一边则是海军的标志,脚下的一双绣花布鞋则是奶奶的“作品”,这些都是亲情的承载。那天,在厂区的一片空地上,邓虹看见爸爸远远地向她走了过来,起初还躲在妈妈身后的她跑了过去,爸爸把她抱进怀里,使劲地亲了亲额头。就在这时,邓虹看见了爸爸身后的这辆粉色儿童三轮车。
小三轮是上海生产的铁质三轮车,花去了这位军人当时半个月的工资。在那个年代,国内生产小三轮的厂家不多,产品主要是上海童车厂生产的牡丹牌等品牌,专为儿童设计的,工艺并不精湛但质量上乘,可以称作是童车界的“凤凰”自行车。一些父母还会为孩子在车后绑上气球,在车把上装上小铃铛或者小喇叭。当身后“叮叮当当”的声音响起,就知道一定有几个小伙伴骑着小三轮过来了。
时间推移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三轮开始多了起来,大多数城市里的小朋友都曾经拥有过自己的小三轮。那时桂林的街头巷尾和厂矿宿舍,车辆还不多,却常常能看到小朋友们骑着自己的小三轮“招摇过市”,一试身手。
唐廷君骑着自己的小三轮还曾经被“迷妹”围观。有一次回到兴安县城,父母送给他的小三轮颇为拉风,很多农村的孩子还没有骑过,都争相上来围观这辆小三轮。那时还不太懂事的唐廷军死死坐在车座上,紧紧抓住车把,似乎怕别的小朋友把自己的车抢走了。
在幼儿园,唐廷君还参加过一次小三轮比赛,老师喊“预备,开始”,别的小朋友飞快地骑向终点,他刚开始还在原地慢悠悠地打转,老师喊:“加油,往前骑啊!”可他就是无法控制那辆车,不停地转圈,最后没办法下来推着车子跑向终点。
在吴小凡的照片中,两位哥哥都自豪地骑着小三轮,吴小凡则对小木马特别有感情,不仅因为这是一个陪伴她童年的玩具,也因为这是一对爷孙感情的承载。
吴小凡很小的时候,他爷爷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木工,他家很多的木制产品都是爷爷亲手做出来的,也包括了爷爷为她做的小木马。也许那时候的爷爷并不懂什么是设计,只是用他常年接触木头粗糙的手为亲爱的孙女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小木马。
■讲述
童年的我们从不孤单
从并不多的大件玩具可以看出,即使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当时的物资依旧略显贫乏。不过即使这样,孩子们的心情却是真正快乐的。
吴小凡回忆,在上小学以前,父母只给她买过几样礼物,除了一辆小三轮,还有一辆脚踏四轮车,然后就是女孩子玩的两个娃娃,别无其他。邓虹说,或许这些玩具与如今的小朋友们的玩具相比微不足道,但却是那个童年标志的玩伴。有了这些玩具作为载体,孩子们可以聚在一起分享、追逐、打闹,或许比现在的一些孩子守着一堆玩具孤独地玩耍更快乐。
除了小三轮和木马,吴小凡说,那时孩子的“耍法”还真不少。“女孩跳橡皮筋、跳格格、踢毽子,一根皮筋、一支粉笔就能让小伙伴们从放学玩到天黑。男孩子们喜欢打弹子、拍画片、扔子弹壳等游戏,每天都玩得一身泥土回家,免不了被母亲一顿责备。”
而让邓虹和唐廷君印象深刻的,则是当时的厂区文化。这是很多后来出生的孩子不曾有的特殊体验。那时桂林的厂区很多,邓虹所住的阀门厂,唐廷君所生活的化肥厂都还是比较大的厂区。“很多职工的孩子从小就在一起生活玩耍学习,童年我们一点也不孤单。”邓虹记得,母亲经常在生产线上加班,就把她留在家里,一到饭点,隔壁平房里的叔叔阿姨都会叫她到家里吃饭,从来不担心自己会饿肚子。吃完饭以后,孩子们都从家里出来聚集到空地或者球场上,在月光下捉迷藏、跳房子、玩老鹰抓小鸡,特别的有趣。
唐廷君回忆,童年时玩耍的记忆也主要是在生活的厂区里,或许厂区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足迹,每一棵花草树木都是他们的伙伴。
他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是滚铁环和丢沙包。那时的铁圈本是用来箍制担水木桶的,可他家里偏偏没有这个东西。一番哭闹央求之后,母亲不知从哪设法帮他弄到了这个物什,他这才算是有了这一重要的玩具。每天下午,孩子们都要到空地里比赛一番。那时的地面全是高低不平的石头铺成,铁圈要么一下子侧翻,行进不得,要么碰上石头,一蹦老远,甚至蹦到旁边池塘里,还需大费周章才能捞出。
物资的匮乏和集体文化的繁荣,让他们这一辈人的童年更多的是参与人与人交往的游戏以及与大自然玩耍的游戏。上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中期以前,这就是孩子们的娱乐主流。在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嬉戏的场景,他们背着军绿书包,骑着28寸加重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滚着铁环,呼啸而去。若在乡镇,还可以看到儿童笑嘻嘻地追赶拖拉机,跳上车斗,或者就吊在车尾,蹭搭便车。
那个时候,收音机开始进入越来越多桂林老百姓家里。“小喇叭”节目成了很多孩子童年最信赖的伙伴之一:“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孙进修爷爷讲的那些故事,让孩子们久久沉醉。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孩子慢慢步入了改革开放的童年。
记者沈青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秦紫霞通讯员詹金容)5月25日是全国护肤宣传日。当天上午,桂林市中医医院联合桂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该...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