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居民张云香见证了小巷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编前语
每一条老街,每一条老巷,都承载着光阴的故事。因为,城市的许多历史故事其实就是在一条条的老街老巷上发生的。在那里,人间悲欢、岁月沧桑,在不间歇地上演。最终,它们成为一代代人心中珍藏的回忆,也成为记录着这座城市变迁与更迭的历史痕迹。从即日起,本报《左邻右舍》栏目新增子栏目“老街老巷的记忆”,我们将陆续探访桂林市区的老街老巷,了解老街老巷的历史与现状,记录老街老巷居民的故事,把城市的一份份记忆,刻印进飘着书香的墨纸中。
初夏的叠彩区九华路西巷,道路两侧大树林立,令人心中顿感一片清凉。在阳光的照耀下,树影斑驳,又别有一番景致。晌午时分,买菜后缓缓归来的老者,还有在桂花树下嬉笑打闹的孩童,构成了一幅宁静又欢腾的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美好画卷。很多熟悉此地的年轻人不知道,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人烟荒芜的不毛之地。
近日,记者多次走进这条不起眼的小巷,从里面的老居民口中,探寻半个世纪前的老故事,见证它越来越美的新变迁。
半个世纪前:人烟稀少被喻“不毛之地”
由桂林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于1994年5月编撰的《桂林地名集刊》第二辑中,对于九华路西巷的解释是:东起九华路南段西侧,西北抵市食品公司饲养场,因九华路西侧的支巷,故名。全长740米,宽5米。东段南侧为芦笛市场,西段还有市天一联合腐乳厂,南北两侧有鱼塘,西端南侧有马鞍山。
出生于1949年的居民张云香老人,居住在九华路西巷2号半个多世纪,是这里地地道道的老居民。在他看来,自己大半生的际遇,都与这条巷子有关。
张云香祖籍湖南,幼时双亲故去后,被姑姑接来桂林抚养。1966年,时年17岁的张云香成为当时的桂林市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一名员工,被安排到了位于九华路西巷的单位员工宿舍。
“那时候,这一带被很多人喻为‘不毛之地’。”张云香回忆起初次到九华路西巷的印象时说,当时,九华路西巷很荒凉,巷子口两侧有两个大型的仓库,再往前,基本都是坟地和茅草地。在巷子的尽头,是当时的市食品公司饲养场,里面养着猪、牛、羊等家禽。
尽管巷子看起来荒凉而寂寞,但是当时的张云香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对他而言,一份工作,一个能放得下床铺的单身宿舍,已是他开启独立新生活的最好起点。
如今:居民小区众多商铺林立
1973年,张云香与一个湖南姑娘成家,单位分配的只有数平米的单身宿舍升级为十几平米的夫妻房。从此,张云香一家定居在九华路西巷,也成为目睹小巷变迁的见证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所谓“安居才能乐业”,不管是投资还是自住,购置房产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那时候,除了商品房以外,不少职工可以买到单位的职工集资房。1995年,张云香所在的单位建集资房。很快,居住了几十年的员工宿舍区变成了7栋居民楼,陆续搬入了150多户员工家庭。张云香和妻子购买了靠路边一栋集资房的3楼。退休后,老两口又把一楼的一间临街店铺租了下来,办了一个小商店。
张云香说,也就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九华路西巷两侧的大型仓库,渐渐变成了居民楼,巷子里的人口也慢慢多了起来。据九华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居住在九华路西巷的居民一共有400余户,人口达800多人。
随着人口的增加,巷子里的商铺也多了起来。记者注意到,巷子入口处就是芦笛菜市,人流量大,各种水果店、海鲜铺、快餐店、快递公司等林立,商贸繁荣。
环境越来越美居民称赞有加
谈起九华路西巷的变迁,很多当地的老居民纷纷向记者“报料”。老居民们说得最多、感慨最深的,就是九华路西巷越来越美了。
上个世纪70年代搬入九华路西巷的居民范师傅说,很久以来,巷子里的道路因为往来车辆频繁,导致坑洼不平,很多居民为此颇有怨言。2014年,九华路西巷修整后,坑洼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道路两旁还安装上了路灯,居民都很开心。
其实,如何美化道路,居民们一直在努力。张云香告诉记者,其家门前的桂花树,就是在四十多年前种下的,当初的小桂花苗,早已长成葱茏大树,成为居民夏日纳凉、秋日赏花的好去处。
23日晚上,记者走进九华路西巷。夜风习习,小巷里灯影憧憧。周边的居民三三两两地在其间散步,附近的池塘蛙声阵阵,很是惬意。
记者秦丽云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娟通讯员李申)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春莲率队到叠彩区调研创城工作并召开创城包联组(叠彩组)工作推进会。...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