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水泥路和环保垃圾屋。记者刘净伶摄
张家园村改造前的景象。(穿山村委会供图)
穿山村委张家园村曾经有一条让居民头疼的泥巴路,每到下雨天坑坑洼洼都是泥水,造成大家“行路难”的问题。另外,一处位于居民楼中的旱厕,长期散发臭味,也让周围居民备受煎熬。
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开展,这两处拉低居民生活品质的“城市疮疤”得到解决。目前,整条道路都被改造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旱厕被拆除,还建起了环保垃圾屋。
●过去的“城市疮疤”
张家园村紧挨七星公园,地处桂林市城区中心区域。过去,这里与城市中心的繁华相比,更像是个被遗忘的角落。密密麻麻的城中村自建房,门口是泥泞的泥巴路。
张涛小时候和父母居住在这里。在他的印象里,村里的马路弯弯绕绕,“一边是厚厚的黄泥,一边是茂密的菜地。晴天,车辆经过会卷起滚滚尘土,雨天,路面泥水淤积,让人难以下脚。”张涛说。
穿山村委会副主任汪卫国向记者展示的照片印证了张涛的描述。
照片中,张家园村的居民楼前是泥沙路面和片片菜地。汪卫国说,除此之外,在几个居民楼围成的院子里,还有一个旱厕以及化粪池。
这个旱厕加化粪池所占的面积大约有80平方米。化粪池深约3米,过去是附近村民种菜取水、沤肥的地方。四周居民打开窗户,就能看到楼下的化粪池,闻到阵阵臭味。
“张家园村的路面和历史遗留设施,与城市社会发展格格不入,像是‘城市疮疤’,等待被人治愈。”张涛说。
●如今的惠民工程
改变发生在2012年和2019年。
2012年,穿山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根据居民反映,着手将居民区里的旱厕拆除,将化粪池填平,铺上石子,建成了水泥路面,成了居民楼之间的一个小院子。
2019年下半年,依照创城工作指示精神,穿山村委会的领导班子开始着手修缮居民门前的泥巴路。
这条路有200多米长,约5米宽。工作人员先是上门做通附近种菜居民的思想工作,而后将路边的菜地铲平,将其建设成了平整的水泥路面。
2019年底,改造后的水泥路投入使用。2020年5月27日,在张家园村,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路从居民楼前经过,张家园已然有了新模样。
而在原来的旱厕附近,考虑到居民出入扔垃圾的问题,村委会在这里建设了2个垃圾屋。
这两个垃圾屋是砖混结构,外面贴深色瓷砖,一侧的墙体开了4个窗口,分别对应“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其他垃圾”。每个窗口后,都有一个一米多高的垃圾桶。垃圾屋里,还有水管连接着水龙头,用于清洗屋内地面。
汪卫国介绍说,每天都有环卫站工人对垃圾屋里的垃圾进行清运,村里的保洁队伍也会定期对垃圾屋进行清洗。今后,工作人员会在屋顶种上盆栽花卉等,让环境更加美好。
●整洁生活环境受欢迎
2019年底,回村走亲戚的张涛发现了张家园村的新变化。看着清澈的河流、整洁的街道,张涛决定带着父母搬回来居住。
“这里的环境很好。”张涛说,“有山有水,离公园也近,改造后空气清新,环境整洁,比我原来生活的小区环境还要好些。”
居民张女士则对拆除和改造后的旱厕与化粪池表示满意。“再也不用忍受臭味了。”张女士对新建成的垃圾屋赞不绝口。在垃圾屋建成之前,附近居民都将垃圾放在露天的垃圾桶里,里面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臭味,甚至有臭水流出来。垃圾屋建成之后,不但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而且看上去干净、美观。
汪卫国告诉记者,路面和旱厕的改造工作完成后,居民关于卫生问题的投诉少了,大家更爱惜自己的家园了。
另外,穿山村委会还联合辖区派出所,在张家园村的出入口安装了“天网”监控摄像头,有力保障了村里的治安。
记者刘净伶实习生马铭婴通讯员骆艳玲
新闻推荐
图为谭政锋在介绍五通街。图为五通街上一栋上世纪50年代引人羡慕的老房屋。五通街在现在的东江路上。解放前,五通街上80%...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