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的黄茅坝村村民楼房
黄茅坝村新建的葡萄观光长廊。
为发展旅游,黄茅坝村新建的牌坊。
□本报记者景碧锋通讯员邓桂荣
2月22日下午,记者从溶江镇沿着一条通村公路,来到了兴安县溶江镇黄茅坝村。村子四周的田里到处都是一蔸蔸葡萄树,走进村里,两旁是一栋栋整齐的楼房,宽阔的村道旁停放着一辆辆小汽车。村落里四处花木葱茏,村子中央有一个小花园,紧挨着的是篮球场,村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篮球。
作为一个“老牌”的新农村,尽管村落里的房屋建筑随着岁月流逝略显陈旧,但无论是从房屋外观还是屋内的陈设来看,都能感到村民生活的舒适、便捷,一点儿都不逊于如今各地刚刚建起来的新农村。
20年前的1998年,黄茅坝新村建成后,迎来了无数的参观者和各地新农村建设学习者,使得黄茅坝蜚声广西,名扬全国。
66岁的老村长唐基财见证了整个村子的变迁历程,他给记者讲起了村子发展的前前后后。
“以前,我们住的是茅草盖的房屋,一下雨,屋里到处漏水;村道是泥泞小路,茅厕、猪圈就在路边,臭味弥漫着整个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唐基财说。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田到户,人均一亩多田地,但种田只能吃饱饭,大伙还是穷。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地方政府倡导种葡萄,一些胆大的村民便尝试着种,并到各地学习种植技术。
当时桂林种植葡萄的人几乎没有,葡萄是个稀罕物。葡萄一收获,挑到桂林卖,就能卖到三五元一斤。
“当时猪肉价格也不过每斤两块钱,葡萄卖到每斤三五块钱,放在现在价钱也还是不错的。每亩地产三四千斤葡萄,收入万元左右,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事。”唐基财说。种葡萄巨大的收益,使得黄茅坝的村民竞相开始种葡萄。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村民的生活水平已有明显改善。黄茅坝新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村民代表和当地政府统一筹划,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建设的。
新村从1996年10月开工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努力,71栋楼房拔地而起。每座楼房都设有卧房、客厅、卫生间等,这在当时的广西农村是很了不起的,比很多城市的人家还要好一些。新村建成后,村里又陆续修建了灯光球场、村民文化活动室。
然而,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一批又一批新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在桂林市各地建成,黄茅坝村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其实,黄茅坝的改变从没有停止过。
如今,黄茅坝村每户人家都有七八亩甚至10多亩葡萄,年收入10多万元的人家到处都是。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有的人家甚至不止一辆。村民生活富裕了,村里的大学生、研究生越来越多,村里的长寿老人也多。如今在兴安,姑娘们听说有人嫁到黄茅坝,都很是羡慕。
近年来,黄茅坝村又响应国家水果不与粮食争土地的号召,积极发展山地葡萄种植,不断扩大葡萄种植面积,改进栽培技术。
村子更大的变化则体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上,一些年轻的村民早已习惯用互联网了解市场信息,向外销售葡萄。在黄茅坝村,几乎没有什么打牌赌博的人。
光靠葡萄种植还不行,2017年,毗邻黄茅坝村的灵渠开始复航。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黄茅坝村新修了码头,完善了沿途的旅游标识标牌,新建了宽敞的停车场,高大的门楼,活动广场和葡萄观光长廊,完善了村落部分房屋的立面改造。
据溶江镇政府相关人士介绍,从今年开始,当地政府要将黄茅坝打造成以葡萄为核心,集休闲、生态、绿色为一体的农家旅游新农村,实现村子的再发展。
配图:记者景碧锋摄
新闻推荐
三级风火墙与喜字窗灵渠之上黄龙桥竹苞松茂门额道光26年黄龙堤古碑宽敞的大门■杨迪忠/文阳著文/摄六口岩是兴安县严关镇仙桥村委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因为村周围有六口岩洞而得名,依山傍水,一片静谧...
兴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