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毒伞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记者 张威 吴祉婧
媒体报道,近日在桂林兴安县与资源县,有人食用蟾蜍(俗称癞蛤蟆)发生两起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一人身亡两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另外,春季适合毒蘑菇等有毒植物的生长,记者5日收集网友留言发现,仍有人存在认识误区。相关部门提醒,最好不采摘或捕食可能有毒的动植物,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网友:
采摘认识的鲜货没问题
每年春季都有食物中毒的新闻见诸报端,5日,记者将相关新闻转载在网上,同时征集网友对有毒动植物的看法,不少网友进行了留言讨论。记者发现大部分人对此都比较谨慎,但仍有人不以为然。
网友“小覃覃”留言:春季鲜货多哦,漫山遍野都是,我生长在农村,哪种蘑菇能吃,哪种不能吃非常清楚,采点来尝鲜是没有问题的。
网友“浦蒲”评论:经常看到有误食毒蘑菇中毒的新闻,我是真不敢尝这种鲜,还是老实到市场购买放心的蘑菇食用最安全。
网友“春回大地”留言:蘑菇、蟾蜍、河豚、发芽土豆、未煮熟的四季豆、鲜黄花菜是很多媒体报道的常见有毒动植物,大家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爽快造成悲剧。
网友“有苦说不出”也同意网友“春回大地”的说法,评论:确实如此,完全没必要冒生命危险去吃这些东西,不然一旦中毒可能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2 相关专家:只吃平时常见的春季鲜货
记者查询相关报道发现,去年8月,桂林全州也有人因采食蘑菇中毒,据事后调查是误采了和无毒蘑菇极像的白毒伞,结果造成两人死亡、一人重伤的严重后果。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野生菇菌中有一些品种有毒甚至剧毒,不能食用。由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并不能辨识有毒无毒,因此容易造成因误食有毒蘑菇而中毒。去年桂林全州三人误食的就是剧毒的白毒伞。
这名负责人接着说,毒蘑菇又叫毒蕈,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目前,在我国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用蕈近300种,有毒蕈类10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有10多种,如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等。
该负责人提醒并发出警示,市民千万不要在野外采食和购买野生蘑菇。对于野生蘑菇,目前尚未形成有可以鉴别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只能靠肉眼识别。预防中毒的最好办法就是不采食任何野生蘑菇,也不购买非正规渠道销售的野生蘑菇。
这名负责人还提醒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于有毒蘑菇与普通蘑菇很难鉴别,仅依靠民间流传的经验不科学也不可靠,导致偶有野生毒蘑菇被误食引发中毒。对于不认识的蘑菇,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做到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确保所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未混入有毒品种。
这名负责人还说,除了毒蘑菇外,市民还要注意不要食用发芽的土豆、鲜黄花菜、发霉的甘蔗、癞蛤蟆、一些蛇类及河豚等有毒的动植物,以免发生中毒危及生命。
市工人医院急诊科主任阮海林表示,该院食物中毒的病患并不多。他提醒市民,如果误食有毒动植物出现相应症状后,应及时就医救治。这些症状包括恶心、头晕、呕吐、幻视、幻听等。同时还应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并尽快进行洗胃等处理,尽快排出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余有毒物质,从而减轻对有毒物质的吸收,防止病情加重。阮海林建议,市民尽量不要去品尝可能有毒的动植物,一些毒素对人体伤害极大,如白毒伞,其毒性会破坏脏器,人一旦误食即使及时救治也有可能为时已晚;即使保住性命,也可能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阮海林说,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吃任何可能有毒的动植物,只吃平时常见的,避免中毒。
新闻推荐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兴安县,走访了20年前曾以新农村建设而闻名遐迩的“广西第一村”黄茅坝,听村民讲述村落变化的故事 —20年前“广西第一村”谋求再发展
整齐的黄茅坝村村民楼房黄茅坝村新建的葡萄观光长廊。为发展旅游,黄茅坝村新建的牌坊。□本报记者景碧锋通讯员邓桂荣2月22日下午,记者从溶江镇沿着一条通村公路,来到了兴安县溶江镇黄茅坝村。村...
兴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