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曹江波 邬正鹏
“给钱送物不如搞产业实在”。说起产业扶贫的效果,7月5日,城固县双溪镇石堰坪村的老支书唐贵林坦言道:“你看咱村上的赖祥牛真的牛啊,自从干部帮扶他贷款建猪圈养母猪后,又种元胡,又种天麻、猪苓,收入一年翻一番,还把房子建起来了,哪敢想两年前他还是贫困户呢”。在***中,赖祥牛的快速脱贫不仅引来了左邻右舍的羡慕,更是城固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城固县以“绣花”功夫,为贫困群众逐一找到产业致富的“金钥匙”,打开农产品销路不畅、效益不佳的“铁锁”,做活土地文章,实现一份土地多份收入,铺宽了“造血”路子,贫困户收入超过一半以上来自农业产业。
绣制“八骏图”,配足“营养餐”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
7月9日大清早,二里镇大盘村的秦德银一边在猪圈旁喂猪,一边兴奋地和笔者聊天:“以前看别人种苗木花卉挣了钱,自己种反而折了本。去年村里召开产业脱贫动员会,让我们从50多个致富项目里选项目、吃‘套餐\’,这才选准了路子,把日子搞红火了。”秦德银口中的“套餐”,实际上是《城固县贫困镇村农业脱贫产业建议一览表》。产业选准以后,驻村工作队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秦德银顺利拿到5万元贴息贷款,建起了12间猪圈,购买了60头猪仔,种植了3亩茶园。今年,秦德银不但还清了贷款,34岁的大儿子也在春节娶了媳妇。
“产业‘造血\’贵在精准,不能‘一窝蜂\’,必须规划先行,规避市场风险,合理确定资源承载量和产业规模,让贫困户发展产业选得准、有门路、发展快、能致富。”县委书记陈心亮在扶贫推进工作会上多次强调。而秦德银正是受益于“精准”二字。
去年初,城固县广泛调研,科学确定了“柑桔、猕猴桃、元胡、茶叶、蔬菜、林下经济、畜禽养殖、小众种养”等八大优势产业为全县重点农业脱贫产业进行布局。
以原公、桔园等四个镇为中心,打造汉江以北沿北山南坡丘陵坡地区柑桔产业带,辐射带动15个贫困村;在水河和文川河沿岸打造猕猴桃产业带,辐射带动10个贫困村……说起八大产业布局,县农业局局长田继良如数家珍。他说这八个大产业犹如精心绣制“八骏图”一般,细分了若干个具体产业落实到101个贫困村,县上抽调专业技术人员176人进行包抓技术指导,协助编制农业产业脱贫发展规划,每村重点推广培育2—3个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配套帮扶,合理配制产业发展“营养餐”,供贫困户自主选择、找准门路。目前,城固县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161个,30个现代农业园区全部参与其中,培育农业产业科技示范户1010户,带动像秦德银一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1.02万户吃上了致富“营养餐”,占贫困户总数的56.7%。
建立大平台,抱团找“靠山”让贫困户成为“第一供应商”
农业产业增产不增收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如何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效益最大化是产业脱贫必须逾越的一条鸿沟,城固县为此作了多种探索。汉中榛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贫困户签订收购协议,走生态养殖的路子,贫困户的散养乌鸡出栏后按照高于市场5%—10%的价格收购,产销结合,实现双赢。“华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羊肚菌的过程中,联合贫困户入股,贫困户可按投资投劳折算,同风险共经营,年终拿分红。“坤鹏肉牛专业合作社”将牛仔或母牛借给贫困户饲养,肉牛育成由贫困户自行销售育,母牛产仔后贫困户得牛犊,合作社只收回成本或母牛,每头牛净赚5000元,让贫困户用极少投入就能挣大钱。这些正是城固县建立“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联盟互助+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三大平台的典型案例。县长胡新利说,这些模式就是让贫困户成为产业链条的“第一供应商”,发展有本钱、产出有销路、价格有保障,归纳起来就是“借鸡生蛋、抱团找靠山”。今年以来,城固已投入农业产业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发放产业补贴500万元,引导41个农业示范园、23个龙头企业、9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其中,占全县经营主体总数的68.5%,实现了101个贫困村全覆盖,通过贫困户代养、回购或订单农业或入股分红等多种模式,带动贫困户4.2万户次,户均增收3793元,基本形成“一村一社”、“一村一品”或“一户多社”的模式。
盘活撂荒地,种出“金疙瘩”让贫困户成为“上班族”
7月11日,在城固县原公镇东原公村千亩猕猴桃产业园里,已摘掉“贫困帽”的村民李新兴正在除草。“现在每天能挣80元,工资月结不欠账,在这里干一季就抵得上往年全年种地的收入。”62岁的李新兴放下手中的活儿,与笔者打开了话匣子。“这活儿轻巧,我这样的半劳力也干得了,以前村上好多人铁了心要出去打工,好田好地都只种一季,有的干脆撂荒了,现在更多人愿意留在村里了,既挣了钱,一家人也团圆了”。
李新兴在家门口获得稳定收入,正是城固县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解决贫困户就业的一个样本。“土地一活,全盘皆活,机械化、集约式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地流转,同时也能让缺劳力或半劳力的贫困户参与进来。”田继良介绍说,土地流转可谓一举多得,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让农民把撂荒地流转出去,进行规模种植,既获得流转收入、又入园务工拿薪金,同时促进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自2014年起,城固县在水河、文川河沿岸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建成了优良的水、电、路、灌等农业基础设施,聚集了土地、资金、科技、人才要素,成为“凤凰”的“梧桐树”,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和全球奇异果行销巨头新西兰佳沛公司都相中这里,累计流转土地5500亩,建成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杆牵引式猕猴桃产业园,不仅吸纳附近村民400多人长期务工,还示范引领周边镇村猕猴桃散户升级产业。当地果农种植的“翠香”、“黄金果”、“红阳”等新品种网上售价10-20元/公斤,供不应求,直接带动种植户增收达50%以上,撂荒地种出了“金疙瘩”。截至今年5月,城固县累计流转土地11.84万亩(含季节性撂荒地2.6万亩),发展161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贫困户1250户、2673人入园务工,使他们在家门口打起了工、挣上了轻巧钱。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令勇张红星“今年的桃子不但卖得快、而且价格高,多亏‘咦生活\’电商帮了我们的大忙,在网上找买主很方便,不出村就能拿到钱!”6月23日,城固县桔园镇后湾村的果农李敬新谈起今年卖油桃的事兴...
城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城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