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韦凯文
实习生
顾佩璇)近年来,巴马声名鹊起,长寿食品借势而起,既有“龙珠”也有“鱼目”,混杂发展的长寿食品产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机遇是“定根水”。目前,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食品产业已列为自治区、河池市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长寿食品产业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
挑战是“丹炉火”。在全县80多家长寿食品企业中,真正从事深加工的仅有29家,而真正上规模的企业仅有6家。而且,巴马县政府发现有12家企业盗用巴马牌子,产品根本不在巴马生产。牌子“扶正”了,产业就健康持续发展。牌子“搞砸”了,不仅食品产业被毁,极有可能殃及整个巴马长寿品牌。
长寿食品产业困境
巴马县县长蓝飞宁对记者表示,在长寿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着重重困难。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当前巴马长寿食品企业规模较小,经济总量不大,全县长寿食品加工缺乏新增规模企业,难以形成新的产能。
在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上,巴马县财政底子薄,经费紧缺,对工业园区的投资严重不足,造成几个特色园区的建设缓慢,制约了全县工业发展。
品牌盗用和原材料紧缺等市场环境因素也影响到长寿食品加工行业发展。
目前,长寿食品市场比较混乱,品牌混杂。盗用巴马牌子行为严重损害了巴马品牌形象与企业利益,也造成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品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资源培育和基地建设滞后的情况,造成当前长寿食品加工行业原材料紧缺、品质得不到保证。
山茶油、香猪、五谷杂粮等长寿食品的原材料紧缺,导致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茶籽油举例,按平均亩产茶籽油37.5斤计算,全县30万亩山茶油林年产茶籽油5625吨,尚无法满足产能6000吨/年的巴马印象公司的生产需求,其他企业更是求“材”若渴。
“组合拳”整治乱局
针对长寿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同时根据河池市“五大工程推进年”活动要求,巴马县成立工业经济领导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对全县长寿食品加工和饮用水等产业进行整治。
通过一套“组合拳”,规范长寿食品生产加工产业秩序,保障长寿食品品牌,增强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安全感。
2014年,巴马县政府将重点积极推进冠名“巴马”的长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整治整合冠名“巴马”的长寿食品加工生产、流通、包装标识等各环节。
重点整治整合的食品产品包括巴马香猪系列长寿食品、白酒、保健酒系列,火麻、玉米锅巴系列,山茶油、礼品盒系列产品等。
同时,在饮用水产业上,政府将对已投产的8家企业进行规范化整改、整治、整合,签订达产时限和产品最低出厂销售价格协议书,充分有效利用水资源,规范饮用水产品市场价格秩序,并成立纯天然饮用水(矿泉水)协会,加强行业的日常监管工作。
据悉,今年内,全县饮用水生产企业实际完成饮用水生产产量达50万吨以上,增长20%,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增长212.5%。
政府当好“服务生”
引得进企业,留得住企业,服务是关键。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巴马县政府加强跟踪服务,及时认真解决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巴马政府部门积极协调巴马丰浩制糖、巴马丽琅、巴马活泉、巴马印象、巴马神酒业、巴马好氧、巴马那泉、巴马志成木业、巴马水利电业等26家重点工业企业的煤、电、油、运,跟踪服务产供、销、用工、外部环境。
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巴马政府加强指导规划,指定由县财政、统计、国税、地税、工信局等主要经济部门,年内各负责指导5家以上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近中期发展规划,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经济方面,政府加强对企业信贷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银企沟通平台和担保公司的作用,促进银企合作,破解企业生产流动资金短缺难题。
蓝飞宁表示,加强技术改造与商标论证,也是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助力。政府将引导和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更新改造和创新,争取国家、自治区更多的扶持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同时,全力推进企业争创国家、自治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优质产品和绿色产品认证等工作。
新闻推荐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乡龙甲村龙稠屯,有一位73岁的老人杨满荣,每天完成家里的农活之余,到深山采野山藤和首乌,她一天可以采到50斤左右的野山藤。据悉,藤条晒...
巴马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马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