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红水河流域经济带长寿养生生态旅游,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最近,笔者先后参加了经市委批准,由河池市政协组织开展的关于红水河流域经济带产业发展、关于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情况等专题调研活动。先后深入东兰、巴马、凤山、大化、天峨、都安等县,对如何打造红水河流域经济带长寿养生生态旅游进行了认真调研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河池市红水河流域经济带基本情况
地处红水河流域的天峨、东兰、凤山、巴马、大化、都安六县共辖77个乡镇,行政区域面积1668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9.09%;人口20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66%,其中农村人口185.15万人,占6县总人口的89.36%。该区域是集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大石山区、库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均属国家划定的贫困县,具有非常典型独特的红水河流域自然、社会、人文的鲜明特点,具体体现为“六带”:即长寿养生生态旅游带;少数民族聚居带;库区移民集中带;大石山区贫困带;水上交通航运带;能源资源富集带。
二、红水河流域经济带长寿养生生态旅游建设的现状
1.完善规划,科学引领。一是密切配合自治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二是启动《河池市旅游开发扶贫规划》编制工作,并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积极推进东巴凤申报作为全国旅游扶贫试验区(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三是抓紧编制了旅游各类专项规划。
2.细化方案,明确目标。明确旅游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是
“一个核心旅游集散中心、两大精品旅游带、三大旅游发展区、六大功能组团、五条旅游环线”(简称“12365”)。
3.强化责任,力推项目。河池市建立了市四家班子领导联系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和市直部门联系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制度,形成了全市上下合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今年5月份下发了《关于合力推进2013年产业融合旅游项目建设的通知》,确定了2013年度实施的122个产业融合旅游项目。
三、当前红水河流域经济带长寿养生生态旅游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相关规划滞后,项目推进缓慢。一是《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尚未出台,国际旅游区建设的方向、目标、任务尚未明确。二是《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规划》等22个旅游专项规划刚刚编制完成,旅游区的建设总规及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刚刚启动,目前还处于评审阶段,导致了土地无法进行招拍挂,一些重大项目无法开工建设,影响了的项目推进。
2.旅游项目少,旅游发展后劲不足。一是自治区支持的项目少。二是发展后劲不足。三是财政支持旅游发展能力脆弱。
3.基础设施薄弱,标准不够高。一是景区道路路况差;二是景区配套服务设施滞后;三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六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4.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一是人才匮乏;二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5.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旅游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都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还处于低层次、粗放型的发展阶段,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
四、打造红水河流域经济带长寿养生生态旅游的建议
1.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东兰应该突出红色旅游品牌打造;凤山应该突出世界地质公园和探险旅游品牌打造;都安应该突出湿地公园和国际潜水基地品牌打造;大化应该突出红水河休闲旅游品牌打造;天峨应该突出红水河生态休闲游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打造。
2.强化监管,落实“四权”,实现“五统一”。一是落实“四权”。二是实现“五统一”。
3.加快建设通畅的交通网络。一是加快建设一条高等级公路环线。二是加快建设两个不同功能机场。三是加快建设三条高速铁路。
4.培植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基地,壮大旅游产业。一是建立长寿养生旅游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打造国际长寿养生饮品产业基地。三是要打造长寿养生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四是要打造长寿养生保健南药基地。五是加快长寿养生文化产业和民族工艺品产业开发。
5.创建旅游学校,强化人才培养,打造旅游人才精英团队。一是创建河池旅游学校。二是强化对
“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三是建立景区“项目带动人才引进”机制。
6.强化专项整治,落实绩效考评,保护生态环境。一是继续强化专项整治,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因地制宜,对旅游区六县实行差异化考评。三是落实绩效考评,强化监督。旅游区的基础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生态保护等关键项目,必须层层签订责任状,列入政府绩效考评内容。
(作者系河池市政协副秘书长、副教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李盛勇
通讯员
凌吉荣)1月23日,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到巴马瑶族自治县慰问困难群众和退伍军人,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并...
巴马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