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康近照。
多年前一个深冬之夜,陆家康搂着大衣趿着拖鞋,在我宿舍外急促地拍门。我以为出什么大事了,把门一开,人旋即被他拉了出去。“走,上我那里看看。”他说。
那时我们住得很近,相距不过几排平房。他拽着我在昏黄的路灯下穿行在寒风中,拖鞋掠过地面发出的声响让暗夜平添几丝寒意。好在距离不远。推开陆家康宿舍的门,里面是另一番温馨的景象。当年在小县城还没有石英管电暖器,但陆家康把平时煮开水用的电炉打开了,房间里很暖和,而且空气里飘荡着熟悉的淡淡的香味,轻柔好听的音乐,正从那对他自己组装的硕大的音箱里流淌出来,音质清澈如洗。但他显然不是拉我来听音乐的。他把我带到里间,那里笔墨纸张一片狼藉。他指着挂在墙上的毛笔字,笑问道:“今晚写的,怎么样?”恍然大悟的我当时气得差一点破口大骂。多年后的今天回想那夜,我想他那时应该是对书法入魔了。
1989年,陆家康毕业分配到巴马一中教物理。某一天,教学之余的他忽然展露搞电器维修时练就的高超技能,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套组合音响,听过的人无不赞叹。学校的中青年教师间由此一度掀起了动手组装音响的热潮,热心的陆家康总是不厌其烦地提供技术指导并不断改进提升,饱了耳福的教师们因此对这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颇多嘉许。就在这种双赢的局面日益扩大的时候,陆家康突然改弦易辙,毫无征兆地迷恋上了书法。
究其原因,应该是他在这期间遇上了刘德宏、蒙麓舟、韦渊等诸友。在这个后来被称为“巴马书法群”的圈子中,相比其他人,当时的陆家康是地地道道的新人,但他凭借自己对这门传统艺术的领悟力和不羁的激情,竟然迎头赶上了。
就在我把他的书法叫做毛笔字的半年后,县工会举办了一次全县书法展。陆家康投了一件作品,是意临林则徐的行书,得了二等奖,兴奋得他有一阵子和书友们在一起都要借故谈到这幅作品。当时他学米字,而林则徐的书法与米芾大有渊源,他意临林书,形绌却神似韵足,着实让人印象深刻。而众书友不知道的是,这期间,陆家康还偷偷练了一阵子美术字。背景情况是当时县委宣传部需要一名宣传干事,有此意向的陆家康也进入了部领导的视野,但有一条要命的杠杠横亘在那里:必须擅写美术字。为此,陆家康不再拉我去看他的书法,而是把自己关在家里苦苦研习美术字。尽管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成,但陆家康却因此掌握了另一门书写技巧。就像一个钻研中医的人,精通西医的人体解剖,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
没有去成宣传部的陆家康,不久后却调到了当时河池地区公安局做了一名技侦民警,他的专业学识和技能大大派上了用场。让我意外的是,他对书法却越来越痴迷,即便后来先后到三个县(市、区)任政府副县(市、区)长、公安局长,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依然墨耕不辍,书艺日益精进。
陆家康近年来尤其钟情于“二王”、钟情于大草。用笔时,中侧锋交替运行,经由线的长短、粗细、条块的结合,使笔法大为丰富,线条质量大有提升,尤其是侧锋的质感品位,更是让人着迷。他注重作品实与虚、枯与润、断与连、粗与细、方与圆、长与短等对比关系,使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正如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继坦所说,陆家康书法的最大看点是一个“放”字:放逸、放任、放达……线条利落朴劲,作品奇崛处时有让人惊喜之笔。
时日如钟摆,往事半模糊。我很惊讶,在作这素描时,自己竟然还能记起当年陆家康意临林则徐那幅行书的内容:春气遂为诗人所觉,夜坐能使画理自深。
的确,一个人从艺事艺,觉和悟是天分,与生俱来。但要成器,还需要深夜时分还能枯坐冥思苦练的恒心。回望陆家康走过的路可以发现,这两者他都具备了。
(本文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画报社副总编)
陆家康男,壮族,在职研究生学历,1967年7月生于巴马瑶族自治县,现任河池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品入展首届全国新人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公安部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卫士之光”书法展三等奖、入选全国第六届新人广西赛区展、获第一届广西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三等奖、入展中韩书法联展。多次在广西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种书展活动中获奖。作品主要以行、草书为主,涉猎篆、隶、正诸体。
新闻推荐
▲为营造欢乐祥和的新年,1月17日,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工商所联合安监、公安等部门,对辖区烟花爆竹经营户进行专项检查。检查中发现,5户经营户没有按规定配备...
巴马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马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