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韦凯文)“路上、田里垃圾少了很多,比以前好多了。”巴马瑶族自治县百林乡罗皮村93岁的韦信昌笑着说,“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第一次懂得农村原来可以这么干净”。
天蓝、水清、地净的宜居生态环境已不再是梦想,在乡村正逐渐成为现实。自“美丽河池·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河池市坚持把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作风工程”来抓紧抓好。经过近一年的集中清理行动,城乡“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观。
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清扫村庄内及周边垃圾40.78万次,清除村庄垃圾卫生死角72.82万处,清除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55.8万处,拆除村庄棚舍乱搭乱建及残墙断壁4.2万处,整治和规范禽畜场所15.64万个,清理房屋外墙乱涂乱画24.15万处,整治或清理乡镇村庄占道经营2.25万处,清理乡镇村庄工地乱象0.88万处。
在清洁家园方面,全市共开展“村收镇运县处理”项目试点7个,已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51个,兴建垃圾填埋场、焚烧场等垃圾处理设施4406个,配备垃圾桶16.1万个,购置垃圾运输车2900辆,累计清运、处理垃圾27.97万吨。
在清洁水源方面,开展清洁水源专项整治行动4794次,投入人力48.35万人,共集中清理河道、池塘11884处(条)。已完成148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6127处行政村(社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摸底调查工作。
在清洁田园方面,共开展集中清捡田园农业生产废弃物专项活动6611次,投入人力80.3万人,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6630吨。全市有9个县建立了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机制,投入回收工作补助资金189.19万元。
活动中,河池市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宣传引导、筹措资金、责任落实,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的强大合力,扎实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市、县、乡领导包村制,适时调整驻村干部,配足配强各级“美丽办”人员。创新工作载体,以“规划建村、环卫进村、民主治村、新风树村、干部入村、创建名村”等“六村”为抓手,推动活动开展。
加大对活动的投入力度,目前,全市共投入资金2.5亿元,逐步完善乡村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合理配备村屯保洁员,落实待遇和职责,确保工作的长效开展。
为实现全市工作力量的全覆盖,河池市抽调2000多名干部组成139个工作组,进驻全市139个乡镇(街道);组成1643支驻村工作队,进驻全市1643个村(社区)。
自活动开展以来,市领导随机抽查、带头深入一线暗访107人次;市县两级共同开展集中专项督查,现场发现问题6177个,绝大部分整改完毕。市纪委监察局设立热线监督电话,在河池日报、河池网开设舆论监督栏目,接受群众举报和监督。
同时,河池市在清洁乡村活动中探索出不少有益经验,并逐步推广实施。
宜州市安马乡试点推行“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模式,实行“乡引导,村管理,屯实施,户参与,人行动”的办法,为清洁乡村长效机制探索新经验,推动了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开展。
南丹“村收镇运镇处理”模式为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探索了新路。该模式具有运行成本低、垃圾处理范围广、垃圾减量化效果明显等特点。
凤山县“无烟垃圾焚烧炉”同时具备可焚烧、可发酵、可回收功能,日可处理垃圾12吨,较好地消化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了垃圾“不出村”的目标。
新闻推荐
巴马讯
2013年被人们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巴马瑶族自治县人社局等部门科学应对,强化服务,克难攻坚,整个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nb...
巴马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马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