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清明节,儿孙们都上山扫墓了,今年正好90岁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介莫村拉力屯的莫妈在一个人在家。但她并没有闲着,而是一个人背着一个背篓,到距离家里3公里的菜园,捡了一篓的老菜叶。回到家后,把老菜叶切粹,然后撒上一些谷糠和清水,搅匀后,拿到猪圈里喂猪。
莫妈在共生有5男1女六个子女。大儿子生于1950年,在此后的20多年里,后面的儿女相继出生。她和她的儿女们都共同经历了“大办钢铁”、“3年自然灾害”、“大锅饭”等时期,生活一直都很困难。为了把儿女们养大成人,她和老伴除了一天不漏地参加集体生产之外,还经常偷偷摸摸地干些私活。上世纪七十年代,山上的林木还很多,距离村子十几公里的地方,就是大片大片的森林。在村里分的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夫妇俩跑到深山老林里开了一片荒山,种了一些旱粮。为了不让村里的人知道,夫妇俩往往是白天跟村里人干集体的活,晚上吃了晚饭之后才上山,打着火把干活。干了三四个小时之后,才回家。从垦荒到下种到收割,一直都这样。虽然收获不多,但在饥荒的年头里,夜里偷偷干下的活,勉强能让儿女们吃饱肚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分田到户了。夫妇俩跟全村的人一样,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自家的田地上。但是,因为子女多,家里分到的田地,种出来的粮食,还是不够一家人一年的吃喝。于是,夫妇俩还是到山上开荒。和以前不同的是,这个时候开荒不用偷偷摸摸了,只要有力气,随便你开,开多少,种什么都没人管了。夫妇俩充分利用这样的“大好时光”,开了几十亩的荒山,有种旱粮的,有种木薯的,有种杉木的。几年下来,粮食够吃了,钱也有了一些。于是,夫妇俩开始给已成家的孩子张罗起新房,让他们分出去住。还张罗给还没结婚的儿子找媳妇。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个儿子都结婚了,也都有了自己的房子。这个时候,莫妈在和老伴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儿子们看着父母辛苦了一辈子,都不想让他们劳动了,让他们带带孙子,享享天伦之乐。然而,夫妇俩却停不下来,还是和儿子们一起干活。2002年,老伴因病去世后,儿孙们都很孝敬莫妈在,坚决不让她干田地里的重活。莫妈在才开始听孩子们的安排,不再和儿子们耕田种地了。但是,她并没有“白吃白住”。每天,她都到几个儿子的菜地里锄草,给菜地施肥,把几个儿子的菜地弄得绿油油的。儿子们虽然分家出去自己住了,但是,莫妈在每天都为几个儿子的一家人煮好饭菜,一家一锅饭一锅菜。几个儿子养的猪,也都是她负责喂养的。她一天到晚忙的这些活,并不比下地干活轻多少。但她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累,没有埋怨过一句话。
莫妈在的一个孙女嫁到城里。看到奶奶劳累了一辈子,两年前就接莫妈在到城里跟她住了一段时间。孙女说:“奶,你想吃什么想穿什么就说,我都给你买。你就好好地在这里住,什么都不用干。”然而,一个星期不到,莫妈在就跟孙女说要回老家,在城里不仅没什么事干,也听到鸡叫狗鸣的,不习惯。孙女无奈,便把老人送回老家。回到家之后,莫妈在又开始忙这忙那的。孙女说:“奶,你就是劳累命,城里好好的日子你不过,硬是要过这种劳累的日子。”莫妈在笑哈哈地说:“孙女呀,我干了一辈子的活了,不干点什么不舒服。你们看我是累,但我不觉得有什么累哟。”
新闻推荐
抓三农改善民生 重生态落实项目 巴马教育实践活动助推经济发展
巴马讯
巴马瑶族自治县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切实改善民生,抓好生态项目的落实,稳步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