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讯
日前,笔者走访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那敏村上设肉牛养殖合作社,看到肉牛满栏。该合作社负责人陆华森介绍说,预计今年可以销售肉牛30头,销售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加入合作社的群众有股份收入,也有劳务收入。入合作社的农户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自那桃乡提出“旅游名乡、工业强乡、农业富乡”的发展思路以来,该乡党委、政府就动员和组织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截至目前,全乡已经建立农业合作社6个,涉及有机水稻、肉牛养殖、野生甜茶、散养家禽等。
“2013年2月,那敏上设屯党员陆华森、吴泽敏等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屯里10户群众组建养牛专业农民合作社,10户群众以土地、牛和资金的形式入股,总利润分成按照入股的资金和土地比例分成。10户中有6个社员是固定劳动力,每个月得1200元的报酬。栽种、锄草、管护等劳动基本由社员自己做。”上设屯村民小组长吴强说。
据合作社社长陆华森介绍,2013年初发动群众组建合作社时,难度很大,群众担心养殖肉牛后因技术缺乏、自然灾害、销路不好等原因导致收入低。面对群众的种种顾虑,该屯党员带头加入合作社,并努力说服其他群众加入合作社,每名党员负责联系动员6户群众。通过组织群众外出考察生态观光农业、请县畜牧局技术人员给大家上课等方式,动员群众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建立之初筹集资金30万元,现已经完成资金投入80多万元。
“原来我也不想把自家的牛加入合作社,担心没有收入,后来屯里党员多次到我家来劝说,并保证每年都有收入。我又可以投入劳动力,现在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可以做工,既可以照顾孩子又可以照顾父母,收入也有保障。”上设屯村民吴泽仁说。
借助巴马建设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大好时机,上设屯党员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动员群众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建立合作社,调动了群众发展养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该乡发展特农业树立了好榜样。
(黄灵鹏)
新闻推荐
图为被叫停的违法建筑现场。
本报讯
(记者
高东风
摄影报道)近期,有人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城南巴册屯二级路弯桥河堤建民房一事,在河池网网络...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