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半年时间,几乎走遍了大山里的每一条石板路,走进了许多农民家中,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大瑶山之中。
他叫侯长亮,2011年4月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后,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大化县,开始了他的志愿服务。
“在大化志愿者中,没有最懒的,只有很傻的……”,这里提到这个傻的,就是指侯长亮。应该说侯长亮是幸福的,因为到大化县报到后,组织上分配他到县里一个机关单位办公室工作。不用下乡,不用支教,一天值守办公室,送送文件,做做材料,不但少受风吹日晒之苦,而且有软椅坐,有电脑用,有空调吹。然而,2012年春节前夕那次活动之后,侯长亮就开始变“傻”了。
2012年春节前夕,侯长亮随志愿者队伍一起下乡开展送温暖活动。来到雅龙乡尤齐村时,他被瑶山深处这个贫穷落后的村落震住了,这里群山连绵,没有水田,没有池塘,没有河流,连块像样的土地都没有,这与他之前工作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下基层,真不知大化还有这么偏远、这么贫穷的地方;不下基层,真不知大化还有教学设施这么残缺、教育这么落后、求学这么不易的孩子们……这些可怜的孩子们需要知识,需要我们的到来……”
之后,侯长亮便做出决定,申请去雅龙乡尤齐村支教。得知侯长亮申请去支教,志愿者们都劝他别干傻事,哪有自愿选择去吃苦的。但不管大家怎么劝,侯长亮还是“执迷不悟”。
侯长亮来到尤齐小学,担任四年级班主任,同时还兼任数学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自然老师、电脑老师。多角色让他一时难以适应,加上这里的学生都是瑶族同胞的子女,都讲瑶话,语言的不通让他倍感工作的压力。然而,艰苦还远不止这些,摆在侯长亮面前的还有吃饭问题。由于尤齐村地处偏远,到最近集市也要十几里山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侯长亮每次买菜就要买足半个月,而且还得讲究,只能买些像黄瓜、豌豆之类能够保质久一点的菜。肉则少买,因为肉容易变质。
“这里经常停电,一停就是五六天。没有洗澡间……”不过,在诸多困难面前,侯长亮还是坚持信念,克服困难。菜难以保鲜,那就尝试用有限的食材做更多的美味;蚊子多,正好可以练练自己的掌力;蟑螂多,正好可以练练自己的脚力……就这样,侯长亮很快适应了支教的生活,成为大瑶山的一分子。
刚刚到尤齐村支教,正值连续的阴雨天气,学生住的宿舍、棉被非常潮湿,很多棉被都有霉味,加上有些学生没什么衣服和鞋子,病倒的学生一个接着一个。由于很多学生的家长过完年都已经去打工,有些学生的家离学校又很远,侯长亮便承担起照顾每一个生病学生的责任,自己掏钱给学生买药、买吃的……从第一次为学生掏钱的那时候起,侯长亮就停不下来了。给学生买作业本、三角板、体育器材等等。就这样,一个月下来,侯长亮成为大山里的“月光族”。
在尤齐支教后,侯长亮很快发现他刚接手的班比上个学期少了6名学生。这6名学生去哪了?怎么没来上课?侯长亮心急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那一幕幕镜头时常刺激着他,虽然和这6名学生没见过面,但教师的本能和职责在驱使他,一定要将6名学生找回来,让他们继续读书。
为了追回学生,他开始了家访之路。尤齐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那里山高弄深,全村有80%以上的地方仍未通公路,要想家访只能走山路。要走过那一条条看不见尽头的石板路,翻过一座座望不到顶的大山,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人生地不熟的人而言可谓是艰巨异常。然而,侯长亮硬是凭着自己的意志,凭着自己的双脚走完了所有山弄,最后把4个学生带回课堂。虽然还有2个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回校复学,但看到有学生能够重新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侯长亮心里总算能舒一口气。
侯长亮还经常与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联系,寻得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在他和其他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尤齐小学得到很多爱心人的帮助,送来了作业本、笔、书包、书籍等学习用品及体育器材,衣服、鞋子等爱心物资,价值3万多元。
今年7月,志愿服务到期,侯长亮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尤齐小学支教,继续他的支教工作。
新闻推荐
现流传于大化瑶族自治县红水河沿岸板升乡、北景乡的布努瑶竹弦鼓,鼓身是用1节至2节大竹作材料,在竹表面刁起两根或四根竹丝为弦,在弦下凿孔,竹节一端蒙着兽...
大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化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