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年年都进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图为今年清明期间,天峨县部分机关干部深入六排镇令当村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杨昌立 摄
七分石头三分土。居住在河池山山弄弄的群众,他们祖祖辈辈从贫瘠土地上刨食、从高山上砍柴烧饭,导致大石山区石漠化不断加剧和扩展,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长期以来,石漠化已经成为河池山区群众遭受自然灾害和贫困的根源,成为制约河池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石漠化是一种岩石裸露、具有类似荒漠的土地退化过程,由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从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河池石漠化土地面积达8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5.4%;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14.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4.2%。更为严重的是,全市石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3%至6%的速度递增。
为了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河池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市400万各族群众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河池市就开始石漠化治理工作,主要是对石山进行封山育林,辅助部分人工造林。当时,由于没有专项经费,封山育林没有形成规模。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河池市大规模实施飞播造林,但飞播成效并不理想,石漠化危害程度不断加大。
1999年以来,河池市利用国家政策和资金,以封山植树和保护为主要手段,先后启动了珠江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速丰林工程等国家或自治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通过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小流域治理、砌墙保土、坡改梯田、生态移民、沼气池和地头水柜建设等措施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初步达到恢复和保护森林植被,遏制土地石漠化扩展的目标。
据统计,1999年至2010年,全市累计投入14.6亿元,完成人工造林及荒山造林260万亩、封山育林284万亩。建造沼气池29.94万座,省材节煤灶61万座。群众灶台上的“革命”,让60万亩森林免受刀斧砍伐。
从2008年起,河池石漠化综合治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至2010年,国家选择100个县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其中,环江、凤山、都安、大化4县被列入试点县;2011年,全市除天峨县之外,10个县(市、区)均被列入全国试点县;2012年,全市实现了国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全覆盖。
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该县成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县以来,每年获得国家资金800万元,完成封山育林(护林)面积8762公顷、人工造林64公顷、人工种草125公顷,完成修缮畜舍面积5655平方米、建青贮池3250立方米、发放铡割机191台,完成坡改梯8公顷。
2008年至2011年,自治区下达河池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总投资1901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6800万元,自治区配套及地方投资2212万元。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完成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2190平方公里,其中,封山育林24458公顷,人工造林1206公顷,人工种草299公顷,修缮畜舍23295平方米,建设青贮池6363立方米,购置切草机378台,坡改梯129公顷,田间道91283米,培肥沃土621公顷。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环江讯 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启动企业整合重组改造新引擎,助力产业增量提质转型升级,...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