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良在车间检测产品。
近日,笔者在广东中山市民众镇见到“阿良”。他给笔者讲述自己养鸭、开发廊、进厂,最后靠自己28年的艰苦打拼,终于在广东买下房产当起老板的淘金故事。
被迫辍学“闯江湖”
阿良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西南村那长屯人。还在读小学五年级时,为了赚取学费,他曾辍学在家,上山砍竹子破成篾条,每天编织两对泥箕拿到5公里远的县城卖。1984年,正在读初二的阿良,因父亲病故而辍学。16岁的他拿上400元钱,带上二姐和妹妹到宜州市摆摊卖粉,自己当起了老板。
4年后,由于卖粉生意不景气,他就到环江县洛阳镇学习美发技艺。由于没钱租门面开发廊,他只好回家养鸭,想筹够钱再去开发廊。后来,他在养了两年鸭有了一定积蓄,就到环江县洛阳镇上租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门面开发廊。两年后,他觉得发廊赚不了多少钱,干脆把发廊转让出去,跟随村里的打工族前往“遍地是黄金”的广东淘金。
为填饱肚皮,在烤鸭店卖苦力
1992年,阿良听说搞机修能赚大钱,他再次决定“改行”,去玉林学服装机械设备维修。半年后,他独闯广东进厂找工做。由于技术不熟练,很多厂都把他拒之门外,他不得不依靠老乡的接济度日。直到第二年春节,他在一个烧鸭档里找到一份工,包吃包住,月薪200元。他干的工种是每天踩三轮车到4公里远的集市拉回近500公斤重的鸡鸭,然后赶时间宰杀,等到把鸡鸭烤熟后,再送给老板销售。
他白天处理鸡鸭,运鸡鸭一般都是晚上去,有时选鸭晚点,深夜12点多才回到住处,有时还得冒雨艰难推车。他一天要拔200多只鸡和鸭毛,双手长期泡在水中,指甲大都脱落了,为了不挨饿,他经常忍受钻心的疼痛拼命干活。每天中午,他还要饿着肚子,肩扛50多公斤重的鸭毛爬上七层楼顶去晾晒,日落后又得收回。他硬撑了3个月后,不得不另谋出路。
靠“投机倒把”捞到第一桶金
1993年冬,经在服装厂打工的老乡介绍,他被推荐进厂当机修工,每天负责维护电动缝纫机的正常运转。老板见他有技术,干活也卖力,就给他加薪到每月2000多元。
有一天,一个姓陈的老板要开服装加工厂,就找他帮助购买一些二手缝纫机,恰好他打工的服装厂有一批待处理的机子,他就找厂里老板,以100元到150元的低价购进50台旧机子,再以300元到500元的价格转卖给陈老板,从中赚取差价。这一转手就赚1万多元,阿良喜出望外,心里暗喜财运撞到了。于是,他开始关注起这门生意。那年,他总共为中山市的30多家服装厂联系购买二手电子缝纫机,总共赚到了50多万元。有了钱,他和女朋友在中山市买了一栋二层楼房。现在,除了他一家住二楼之外,一楼作为商铺租给别人。
兄弟联手做大边贸服装生意
经过多年的打拼,他终于在广东成家并立足。他不再满足于为老板打工为生,开始把目光放远。 1995年,他和弟弟合计,在江西、广东和广西玉林等联系服装加工厂进行定点加工,签约订单。弟弟阿豪负责把批量的服装运往东兴和芒街,直接出口往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为打通贸易语言关,他还花每人月薪2500元,长期雇请2名越南妹给自己当商场翻译。“做生意很累,一年到头半年多时间都在外地跑,但看着收入不断增多,心里也就踏实了。”阿良说。
如今,随着他的服装生意越来越红火,他已经把年老的母亲接到广东居住,他的一双儿女都落户广东念书,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新闻推荐
“QJL8848”: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桥东路原菜园街(现西二巷)水泥路修好已有1年多了,但一直未安装路灯,群众夜间行走总是提心吊胆的,怕被抢劫,毫无安全感可言。...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