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
炼)“每天安排4户当值日生,轮流清扫屯内道路、公共地段卫生,监督农户把垃圾搬到垃圾填埋场;各家各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制度,发现随意丢垃圾,一经核实即实行罚扫,重者罚1周,轻者罚1天,如有不服,可向监督组申诉。”5月26日,记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水源镇中涧村平里屯看到,市直属机关工委在引导联系村群众制定清洁工程村规民约中,亮出了“廉价”的实招。
“只有让村民自理自治,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持续保洁的困局。”市直属机关工委书记黄雷一语中的。为实施“美丽河池·清洁乡村”工程,市直工委在抓好联系村常规工作的同时,因地适宜推出了“村民自治、一屯一策、分屯实施、互为监督”的乡村保洁模式,实行乡村垃圾“埋一点、沤一点、烧一点、运一点”的管理机制,让农村垃圾最大限度地在本地消化处理;对村民随意乱(倒)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适当劳力罚款,用以培养村民文明习惯,形成常态化管理。
平里屯有130户500多名村民,他们每4户被分为1个值日小组,按抽签顺序轮流对屯内道路、公共地段进行清扫扫,并督促农户处理自家垃圾。值日小组每天上午9时前要完成值日任务,之后再去做自家的农活。据悉,该屯不仅实现了屯内路面卫生每天一小扫,还形成了每周一大扫的长效机制。
漫步平里屯,记者见到韦妈勋和韦妈田等4位村妇正在细心清扫着屯道垃圾。问及她们是否村里的清洁工,她们笑着摇头道,村里没有清洁工,我们是每4户轮流值日,负责清扫全屯公共场所,督促农户把垃圾统一运到垃圾填埋场,今天刚好轮到她们家。“我们早上7点就开始扫地了,要赶在9点前完工,才能去做自己的农活,幸好村里还算比较干净,不然两个小时时间还真干不完。”她们笑着说。
“村民自己当了‘值日生\’,才明白清扫垃圾的辛苦,村民的卫生意识在参与中得到提高,他们才更加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意扔垃圾。”中涧村党总支书记韦承额说。在该村的宣传栏上,清楚写着各屯采取保洁模式,并罗列了一系列的卫生细则,里面不仅公布了卫生监督员的姓名、职责,还设置了批评公告栏。
“我们村委干部下到各屯进行宣传,告诉大家搞好村里卫生的利弊,所以村民都很积极地配合开展工作。”该村“第一书记”银磊说,中涧村每屯都各有特色,如塘草屯,他们是屯集体和农户一起出资雇请保洁员;下都屯则是集体出资请流动垃圾车,各屯采取的机制都不一样。据悉,中涧村每季度还对辖区弄户的卫生环境进行评比,每季度评出10户“清洁之家”,10户“清洁卫生黄牌户”,并给予优胜户一定的奖励。
记者感言:要让每一个人都常态性地参与到“美丽河池.清洁乡村”活动中去,并通过参与提高自身的环境卫生意识。在这方面,中涧村平里屯每4户农户轮流当“值日生”的做法尤其值得称道。现在不少农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还很淡薄,即使是自家的垃圾,也只是扫到门外了事,至于村中的大小巷道,则根本就不理会。农村的事务,主要是自理自治。环境卫生也应该如此,只有大家把环境卫生当成自己的事来做,才能做得好。如何提高村民的卫生意识?光靠口头宣讲和张贴标语、悬挂口号是没有多少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践来提高认识。正如中涧村党总支书记韦承额所说:村民自己当了“值日生”,自然明白清扫垃圾的辛苦。村民才更加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意扔垃圾。
正是这种“廉价”又亲民的方法,中涧村民们破解乡村保洁困局,亟待中涧村这一模式能应用到更多村屯的清洁工程行动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见习记者
蒋
宽
特约记者
韦继辉)
6月5日上午,记者从2013年中国·毛南族分龙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毛南群众一年一度...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