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抢着外出务工,但也有一些城里人“逆势而动”,走进山谷,寻找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或开辟一片创业新天地。记者发现,日前,河池网河池论坛上,“下乡当地主”悄然变成时尚话题。
“农夫,山泉,有点田”,一位网友开玩笑地把自己的理想作出如是定位。近日,记者在宜州、都安、环江等地采访了这些走进山谷的城里人,听他们吐露心声,讲述生活的酸甜苦辣。
木屋、清泉、绿色食品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具有文艺气质的网友“望长安”,今年已经45岁了,曾经的文学青年,引用一句古语来说明自己承包宜州市东郊这个土岭的初衷。
这是去他岳父家的必经之路。每次路过,他和妻子必定逗留下来,游玩一番。他原来想在溪边搭一木屋,读读书,写写字,但被妻子斥为“神经病”,妻子当年读书的动力是离开农村当个城里人,自然是不会同意他的“神经计划”。
2002年,“望长安”瞒着妻子跟村子签下承包合同,在岭脚开挖了一个鱼塘,在10多亩的岭地则种上了桃树。“桃子收成不怎么样,主要收入来自鱼塘。”“望长安”笑称,除去承包金和雇工工资,所剩无几,自己赚到的,就是能有闲暇在鱼塘边的小木屋里“读书写字”。后来,妻子默许了他的做法,并在鱼塘边种了半亩菜,还养了10多只鸡,这个小鱼塘现在已经成了他家里“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
“下乡”也有风险
“村民又到我表哥的农家乐‘谈判\’了。”网友“小星星”向记者报料称,她表哥在宜州市郊承包了村民丢荒的田地和部分岭地,做了一个“农家乐”,生意还挺好,很多城里人都被吸引到这里来,一边享受田园风光,一边还能从村民手里买到土鸡、土鸭等土特产。
现在,“小星星”表哥的经营出了点小插曲,缘于河流下游的村民,他们多次以“排污”为由索取“排污费”。给,还是不给?给多少合适?这让她表哥焦头烂额。“垃圾是集中处理的,建有化粪池,污水没直接排到河里。”但村民们不听这些解释。
网友“大张郎”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60多亩争议地,现在同样成了他的“心头痛”。2004年,他在环江县某村承包200多亩山地来种树,工人进场后,却被邻村的村民阻挠,称边界有60多亩地是他们村的,需要另外缴纳承包金。“承包金我已经给了,如果有争议,你们两个村应该自己商量。”“大张郎”说。但是,邻村村民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坚持“谁种谁掏钱”,为此,他只能忍痛暂停了这片坡地的开发。
“农家乐”如何才能良性发展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的一个山谷里,成片成片的甘蔗在静静地生长,承包者、网友“云海”在工棚旁,正在给红棉树苗剪枝。“3年前,我种了300多棵桃树,现在已经挂果了。”“云海”说,目前,他正准备种几百株红棉树。
“云海”爱好文学,至今坚持写作。他选择承包这500亩的荒地,源于多年前的扶贫经历。当年下乡开展扶贫工作,指导农民种植甘蔗,被人讥笑“外行指挥内行”。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他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承包下这片荒地,用了3年时间,动用大型机械,把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的荒地变成了甘蔗地。
“周末我都在这里,和工人一起劳动。晚上收工回来,累了,躺在工棚外的石头上,仰望星空,觉得这个风景不错的地方,不应该只是种甘蔗。”“云海”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打算把这个地方打造成“养生谷”兼“文学创作基地”。记者看到,围绕在他工棚四周的,有养殖基地、菜地,未竣工的游泳池,这些似乎都在印证,他的构思并非空想。
在采访过程中,偶尔有村民前来询问甘蔗种植方面的问题,“云海”会放下手头的事,认真解答。虽然不再是“扶贫工作队员”,他还是履行着指导义务。“农村很美,但还需要我们去发现。”他说,农村的资源不比城里少,只要探索到合适的开发模式,就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美丽广西”的事业完全可以从农村做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韦立标
通讯员
卢宣华)5月29日,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现场会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召开。会议部署了当前“虫口夺粮夺钱”...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