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很多东西,大都会因岁月飘移而渐渐褪去它们生动的颜色。但对党校的情怀,成为我生命里孜孜追求的幸福,成为我人生路上一串永不老去的记忆。
——题记
记忆的丝线就像一种咒语,在每个日升月落将我缠紧。
打开记忆的闸门,那根记忆的丝线正缠着我,把我拉回20多年前那个炙热的夏天。1989年的暑假,我应邀给天峨县委党校全日制中专班学生讲授政治经济学,这个过程使我对党校由陌生到熟悉。渐渐地,我喜欢上党校悠然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教学氛围。当时恰逢党校一位理论教师提任乡镇领导出现空编,县委党校给我抛来了橄榄枝。说实话,我被这种突然降临的幸福弄得有点晕眩,连夜赶写了一份请调报告。报告交上去之后,我在幸福中等待。但是新学期开学了,我的请调报告却没有回应。我羞于颜面,也不敢打听个中缘由。就这样,我与党校只是一次擦肩。
还是缘分,让我回到了河池地区党校学历班,亲身感受党校的博大和精深,感受党校的谆谆教诲,让我在前行的各个十字路口有了更理性的选择。在一次毕业典礼上,一位同学向时任党校王仕军副校长提出“党校文凭有没有用”的问题。因为大家都心存疑虑,毕竟党校不属于国民教育,文凭的含金量深受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质疑。王校长当时回答的原话我已无法复制,但是表达的意思我还大致记得,他说,文凭的真实价值,只能在工作实践中检验;现实中,只要学以致用,都有利于干事创业,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校长的肺腑之言,在后来的工作中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人生征途上。
还有一位是胸怀坦荡,敢说真话实话的覃老师,他敢于剖析党内的阴暗面,敢于大胆正面抨击一些腐败现象。当时也曾经引起学员们的议论,毕竟在九十年代,敢讲真话实话的人,实在不多。唐仲球同志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位置上转岗地委党校校长,他毫无怨言,用心工作,带领团队积极发挥党校的阵地熔炉作用,并想方设法改善党校的办学条件,兢兢业业,竭尽全力……这些,都令我深受启发,后来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我都坚持求真务实,扎实干事。
除了学历班学习外,我还有幸先后3次参加地委党校培训。首先,是1992年的“青年干部培训班”。当时,我刚被任命为乡镇组织委员没多久。作为委员,能到地委党校培训,机会难得。1994年的“乡镇企业管理培训班”,我在六圩镇任党委副书记。那时候六圩镇的乡镇企业正风生水起,发展迅猛。培训结束后,我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并取得良好效果。1995年的六圩镇乡镇企业产值与1993年相比翻了5倍,从原来的2千万元上升到超1亿元。我在三旺乡、地苏乡的党委书记岗位上,任期内实现财政收入翻一番的好业绩,并就发展都安竹藤编织业问题提出六个方面的可行性对策,后来都运用于实践,转化为富民富乡的物化成果。1999年底的“中青班”,是我踏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历练了十多年,并且在不同乡镇担任一把手后参加的提高培训,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我从学习中领悟到,不管做人还是做事,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但一定要真真切切,实事求是。
之后的几年,我先后担任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东兰县委组织部部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南丹县委副书记等职。在这些工作岗位上,我与党校的接触更加密切、更加直接。每到一个岗位,我都常记党校的教诲,将在党校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成效显著。在东兰期间,我首开先河推行新农村建设试点“互评”,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落后山区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路子,被誉为“东兰模式”。我还加大干部的培训轮训力度,使东兰干部队伍快速成长,在2009年全区择优录用的30名副处级领导干部中,东兰县独占4席。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调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干部教育工作是我分管工作之一。这期间,我与党校领导、老师共同研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体班参照中央和自治区党校实行春秋季办法,实践探索了主体班小班制,推行案例式、现场式、行动学习式;教学内容方面,在突出党性修养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市委“五大工程”中心工作,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系列的措施,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党校的“大班制”和“短班制”的应付式培训,使党校办学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2012年12月,我就任南丹县县委副书记兼南丹县委党校校长。此时,我不得不感慨人生无常,上天在我的人生旅途上开了一个玩笑。20多年前,我想担任党校教师没能如愿,20多年后的今天,我就任党校校长,这是什么样的情缘呢?现在,南丹县委党校办学水平已顺利通过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自治区党校联合开展的A级评估验收。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和党校心手相牵,一路同行。
一路走来,党校给予了我太多太多的东西。她传授我知识、启迪我智慧、增长我才干……
对党校的这串记忆总是太美好了,美好到即便是再狠心的人也舍不得忘记。多年后,我的身躯会老,但是我的记忆不会老。当我的灵魂和辽阔的宇宙相衔接时,我对党校的记忆定会更加深厚绚丽,永不褪色。
(作者系中共南丹县县委副书记)
新闻推荐
市中心城区160户“两违”养殖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周边群众苦不堪言—— 城中圈养畜禽 遗臭熏扰市民 本报记者 韦剑平 见习记者 罗艳江 摄影报道
图为破旧的猪舍。
近年来,河池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取得瞩目成绩,新起高楼林立,街道平整整洁。但是,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在城区城北、维六、桥卜、水洞、西环、...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