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华森在摘桑叶。
带领群众种桑养蚕成为一项致富产业后,又开始带领村民规模养殖肉牛,努力拓宽本村的种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他就是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那敏村致富带头人,人称敢为人先的退伍军人陆华森。
陆华森1983年10入伍,1986年5月在部队入党。在部队期间,担任班长、代理司务长,先后荣获集体“二等功”,多次受嘉奖和表彰。
1987年3月,陆华森从部队退役后,先到广东务工,由于扎实勤劳,不久得到老板重用,收入逐年增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次回家,看到的都是老家原来的老样子,生产生活还是“原地踏步”,这让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能有什么办法使老家的生产发展起来,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起来,让自己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一次,他到一个报刊亭买了一份《科技报》,看到一则“种桑养蚕”是一项时间短、见效快的农业项目时,他想到了回老家发展这一项目。2000年,陆华森决定放弃广东的优厚工作,回到了老家。通过考察,那敏村很适合种桑养蚕。于是,陆华森首先自费到宜州、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种桑养蚕较有经验的地方跟班学习,回来后自己试种试养,成功后,准备在全村推广。2002年,他抓住巴马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推广桑蚕养殖技术的契机,利用争取到的2000元小额扶贫贷款,开始培育蚕苗,并手把手地教本村群众种桑养蚕,义务作技术指导,养蚕户从开始的20户逐步增加,到2009年已发展到500多户,户均养蚕收入1万元到3万元,种桑养蚕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收入来源。陆华森也成了那桃乡,甚至包括百林乡等一带有名的小蚕共育户。
种桑养蚕成功后,陆华森并没有满足。他看到那敏村丰富的自然资源,采用自然放养的方式进行养鸭。2010年,他又钻研本地鸭养殖,投入资金在山沟里建鸭棚养殖本地鸭,每年投放400只,分两批饲养,且一次成功,现已扩大到户户养有本地土鸭,形成小有名气的“那敏土鸭”。目前,“那敏土鸭”深受食客欢迎,供不应求。
2013年开始,陆华森看到当地一年四季绿油油的野草没有利用,于是他又找本村的村干商量,如何开发满山绿草,最后决定多方筹资自由合股开发,成立了“上设屯原生态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计划投入200万元,现已有8户人家入股,目前,已投入80多万元,购进了80头种黄牛。
作为退伍军人和县、乡人大代表,陆华森时时惦记着村民的生产生活,他常说:一个人富裕是不够的,让大家都富裕起来才是他所关心的事,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才是他最大的心愿。因此,他带着这一心愿,深入各家各户进行调研,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除了种桑养蚕、种草养牛外,还发动群众种植甘蔗等种植项目。目前,他带动了全村种植甘蔗共计3700多亩,年入厂甘蔗达到17000多吨。
新闻推荐
环江讯 “今年的分龙节,除了有传统的毛南族纳牛、祈福仪式和龙舟比赛等项目外,我们还引进了‘独竹漂\’项目,为分龙节活动锦上添花……”6月16日,笔者...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