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新闻 宜州新闻 南丹新闻 天峨新闻 凤山新闻 东兰新闻 巴马新闻 都安新闻 大化新闻 罗城新闻 环江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河池市 > 环江新闻 > 正文

小奥拓伴我走上新闻路□韦剑平

来源:河池日报 2014-08-15 08:27   https://www.yybnet.net/

 

2005年8月,我在报社广告部呆了10年之后,面临新的选择:到记者部做新闻记者,从零开始学习采访写作。

当时,报社提出“以内容为王”的办报理念,并开设《社会聚焦》专版,要求记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抓“活鱼”。

由于报社还没有采访车,记者下基层采访时,要到汽车站坐车,如果到乡镇采访,还要多次转车才能到达目的地。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报道,记者到达现场时,有些“活鱼”已经变成了“死鱼”。

为了抓到“活鱼”,第一时间到达采访现场,走进记者部时,我就配齐了装备:花1万元买一辆二手奥拓车,花4500元买一部索尼照相机、一支录音笔。

小奥拓原是一辆出租车,5年多车龄行驶了40万公里,外表已锈迹斑斑,并接近“退休”年限。我买回来后,更换了车牌和部分磨损零件,还做了全车喷漆,把红色改为银灰色。

有了小奥拓,我在记者部就变成了一名“轻骑兵”,哪里有报料,就往哪里跑。

驾驶小奥拓第一次“远征”,是在2006年1月。当时,有群众报料称,南丹县某乡镇中学发生教师殴打学生事件。我早上从金城江出发,驱车3个多小时到达该镇,时间还不到11时。在该镇,我驾驶小奥拓到达学校、学生家中、镇政府采访,掌握翔实的新闻素材。

当天,采访结束时已是17时许。在返回的路上,经过大山塘路段时,大雾锁山、路面湿滑,车灯昏暗,行车环境恶劣,但是由于有了小奥拓,采访中可以自己支配时间、选择路线,按时完成了采访任务。

驾驶小奥拓两进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采访,也是难忘的经历。

第一次是2006年8月,当时有群众报料称,有一个初三学生在家里引爆炸药自杀,房子和人都炸飞了。我立即启动小奥拓,赶往三只羊乡。当时,通往三只羊乡的砂石道路坑坑洼洼,路面到处是水坑,40多公里道路,车子颠簸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事故现场和三只羊乡中学。

在事故现场,我看到一名中年男子在一堆垮塌的瓦砾上,寻找儿子被炸飞的尸块,现场惨不忍睹。当天,道路难行,如果没有小奥拓,我要顺利到达事故现场,则更加困难。

在采访中得知,该学生平时性格内向,因为个人情感方面遭受挫折,走上了不归路。新闻见报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不少学校汲取事故教训,并通过各种形式重新审视中学生挫折教育课题。

第二次驾驶小奥拓到三只羊乡采访,是因为该乡停电了3个月,相关部门还在扯皮。当时,正值都安县实施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大会战,施工队修路实施爆破时,飞落的石头把几根电杆撞断后,无人维护导致全乡停电。

这次采访责任重大,一是要了解事实真相,二是促使相关部门尽快维护电力设施恢复供电。当时,由于通乡道路全线施工,半幅路面堆满施工材料,小奥拓在路上行驶极为艰难。

经过详细采访之后,一篇题为《停电三个月 急煞三只羊》的新闻见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都安县政府积极出面协调,不到一个星期,该乡就恢复了供电。

有小奥拓相伴,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让我领悟到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采访的重要性,让我增强了做好新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让我体会到新闻记者肩负的责任。

2007年7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4000多户蚕农种桑养蚕损失惨重,多数蚕虫吃光桑叶后发病死亡。我接到报料后,深感问题的严重性,急忙驾驶小奥拓赶往川山镇采访。当时,该镇每家每户都种桑养蚕,桑田里桑叶茂盛,而在每个蚕房里,却是病蚕遍地,蚕农望蚕兴叹。蚕农认为,蚕虫大面积发病,一定是蚕种质量出现了问题。

在该镇了解情况后,我又驱车前往环江县蚕种站采访,而蚕种站工作人员却把责任推在雨水多、天气闷热和蚕农管护不当等原因上。

后来,经过认真采访,一篇客观的新闻报道在《河池日报内参》刊出后,时任市长蓝天立作出批示,要求市农业局立即成立专家组到川山镇调查,并建立和完善全市蚕种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农村蚕病预防、蚕粪处理等管理措施。这篇报道为桑蚕产业健康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哪里有报料,就往哪里跑,但也有空手而归的时候。有一次,接到都安县澄江乡群众报料称,路边一采石场实施爆破作业时,石头飞到路上,威胁过路学生的生命安全。 我驾驶小奥拓赶往现场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与群众报料内容不符,采石场距离村道较远,而且已经长时间停产,对学生安全不构成影响。此次出行,稿件没有写成,小奥拓的排气管却被撞得面目全非。

在广告部的时候,我没有写过一篇超过500字的新闻,当时的转换角色,实属“赶鸭子上架”。走进记者部以后,有小奥拓相随,哪里有报料就往哪里跑,让我在一两年内适应了记者工作,体会到新闻记者的酸甜和责任。

那两年,因为我这名“轻骑兵”不断为《社会聚焦》专版提供“活鱼”,我也从一名不为人知的记者,变成了小有名气的记者。

(作者系河池日报社记者部记者)

新闻推荐

无形的拐杖□卢 杰

老家的耕作区隔着一片沼泽地,小时候,每逢连降大雨,跟大人们去干农活时,我总要拿一根拐杖,一来点探地面以免陷入泥潭,二来帮助支撑身体以免太滑跌倒。长大...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小奥拓伴我走上新闻路□韦剑平)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