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该科医师采用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为患者诊断及介入治疗。
日前,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成功为85岁高龄的胆道结石再发患者取出结石,受到患者及其家属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家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卢奶奶5年前因胆囊结石及胆管结石,做了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切除取石术。但近两个月来,她又开始反复出现右上腹疼痛,并伴有畏寒、发热、黄疸。考虑到她的病史,她女儿将她带到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进行详细检查,医生诊断为胆总管多发结石、化脓性胆管炎,结石最大直径约1.5公分。由于卢奶奶年纪较大,并且已经做过胆管切开手术,现在又合并有化脓性胆管炎,再次手术风险极大,并且因病情严重,药物保守治疗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作用。消化内科主任姚朝光再三斟酌,并与家属沟通解释,最后达成共识,决定采用高新技术ERCP取出结石、引流脓液的治疗手段为卢奶奶治疗。接着,消化内科ERCP小组精心为卢奶奶制定手术方案,并为其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经过2个小时的手术,终于取出了胆管结石并引流脓液。术后,卢奶奶体温逐渐下降,观察4天后复查,各项指标明显下降,最后治愈出院。
所谓ERCP技术(“逆行胰胆管造影”英文缩写,指用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指通过消化内镜把治疗器械送到胆总管内,通过造影后X光检测和内镜视频检测,把结石破碎,并随大便排出体外,同时引流脓液排出体外。这种技术是在消化内镜检查基础上延伸的一种治疗手术,属于当前治疗胆管结石方面最先进的高新技术。治疗时,只需要在放内镜时在口腔进行局部麻醉,不用开孔或开刀,安全性高,治疗时间短,效果立竿见影,风险相对较小,适用于单纯胆总管结石、高龄患者及合并症、基础病较多的结石患者。该技术目前在广西区内仅有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河池市人民医院开展。
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是该院的重点学科,以食管胃肠疾病、肝胆胰腺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内镜下介入治疗为特色,对各种消化系统疑难重症患者的抢救及治疗技术处于全市领先水平,达到区内同级医院先进水平。近年来,该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刻苦钻研新技术,开展了小肠型胶囊内镜、消化道动力学检测、内镜色素染色、放大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消化内科的医疗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专科特色诊疗项目:
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技术:通过内镜色素染色+放大技术,可将内镜检查与粘膜染色、放大方法结合的一种内镜检查方法,可发现食管、胃、结直肠粘膜仅数毫米的微小病变,大大提高了早期癌的诊断率。
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技术:消化道出血通过内镜采取镜下止血技术最为直接、有效,我院目前配备新型治疗型胃肠镜设备及止血器械,可针对不同部位、不同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采取多种内镜下止血技术,大大提高消化道出血止血成功率。
小肠型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等缺陷,并且能清楚观察到胃镜、肠镜无法到达的小肠,解决消化道检查“盲区”问题。
专家介绍
●姚朝光 (消化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广西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广西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委):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医疗及消化内镜诊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肝胆、胰腺、胃肠疾病以及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胃镜、结肠镜及十二指肠镜的诊疗技术,引进开展的多项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填补了河池市空白。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在省级及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
●欧 琴 (质控科副科长,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广西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会委员、广西医师协会消化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委):在运用现代医学及中医药治疗各类肝病、内科杂病、疑难病症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擅长肝衰竭、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不全、呼吸衰竭等危重病的诊断和治疗,胃镜检查及镜下治疗。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多项,获河池市科技进步奖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新闻推荐
环江讯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以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打造“书香”组织部为抓手,积极培养干部职工“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使组工...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