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讯(特约记者
韦如代
通讯员
玉庆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全国率先试行县文体局—乡镇文化站的“总—分站”弹性管理模式,规范了对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的管理,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011年5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乡镇文化站规范管理”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项目。该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在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该县在全国率先试行县文体局—乡镇文化站的“总—分站”弹性管理模式,制定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管理办法》,规范乡镇文化站业务人员、业务内容、业务经费、绩效考评等方面的管理,探索乡镇文化站规范管理的新路子,破解了乡镇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难题,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规范了人的管理问题,解决了有人办事的问题。过去,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经常被抽调参加乡镇中心工作,成了“包村干部”,文化站人员不干文化事,文化站开放不正常,形同虚设。如今,该县把乡镇的文化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总站对各分站的工作考核进行量化,提升了政府对文化站及其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乡镇文化站坚持有人值班,坚持每周正常免费开放40小时以上。全县11个乡镇141个行政村(社区)还配备了由县级财政补贴的村级文化辅导员,延伸了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和服务。
规范了物的管理问题,解决了有地方办事的问题。在2010年之前,该县11个乡镇都建成4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文化站,但多数被挤占、挪用为乡镇的办公室,甚至作为商业门店,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创建之后,该县对挤占、挪用文化站的乡镇进行清理,“物归原主”。县政府还拨出100多万元进行维修改造。每个文化站都设有书报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综合排练室、培训教室、书库、娱乐室等功能用房,增添了电脑、图书、乐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培训桌椅、阅览桌椅等设备,电子阅览室与互联网相连接。近两年还建成39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56个村屯文化活动室,149个农家书屋、82个村屯篮球场,123个村(社区)配备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不断满足群众的求知、求技、求乐需求。
规范了财的管理问题,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过去,一些乡镇不但没有安排乡镇文化站的工作经费,还挤占上级拨给乡镇的文化经费,使文化工作“无米下锅”。如今,乡镇文化站工作经费、村级文化辅导员补贴经费全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不足部分由乡镇政府解决。该县还规定,上级下拨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由总站统一管理,由总站直接下拨到分站,总站督促各文化站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总站督促各分站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到位,所使用的创建资金和免费开放经费直接向总站申请报账。
如今,该县文化馆、图书馆定期组织开展送戏下乡、图书下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乡活动,积极开展广场群众文化“周周演”活动,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供给。乡镇文化站坚持免费开放,并定期开展时政、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宣传和培训,每星期发布一次科技、致富信息,暑假、寒假组织举办中小学生书法、美术培训班。文艺辅导员下乡辅导培训,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参与文化活动。乡镇文化站利用节假日和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仅2012年,全县开展各类文体活动600多场次,参与人数60000多人次,观众达30多万人次,文化站越来越成为基层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
罗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得到了专家肯定。日前,自治区文化厅组织专家组对罗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进行实地检查验收。专家组组长、国家专家委员会专家徐欣禄认为,罗城率先在全国实施县文体局—乡镇文化站的“总—分站”制弹性管理模式,实现乡镇文化站人财物的规范管理,乡镇文化站工作开展常态化,文体活动接连不断,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对国家示范项目的创建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罗城乡镇文化站规范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区前列。
新闻推荐
罗城讯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双拥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为2013年争创“全国双...
罗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罗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