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韶华,桂林全州人,到罗城工作30余年,听起来还是一口的湖广口音,真个是“乡音未改鬓毛衰”。1982年,李韶华大学毕业后,怀着梦想,踏上了仫佬山乡这片土地。转瞬31年过去,期间,他有很多机会调回桂林或大城市、更好的部门,他却“鬼使神差”般被这片神奇的土地所迷恋。为更安心地从事科研,他干脆请求将爱人从全州老家调来罗城。从此,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将自己的青春与才智奉献给仫佬山乡。
李韶华在大学学的是蚕桑专业,毕业后来到罗城,他就在县农业局蚕业站工作,曾任助师、副站长。当时农村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农民发家致富的愿望很强烈,但又苦于没有门路,没有技术。李韶华通过调查,认为种桑养蚕是条好路子。他认为,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手段。为此,他与有关单位合作,培训在职助师以上人员8000余人次;培训农村种养能手,按每年办班6期折算,30年培训不下2万人次,共培养、推荐区、市种养能手(大王)86名。时至今日,罗城的桑蚕业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农民充分享受种桑养蚕带来的实惠,李韶华功不可没。
近年来,为提高综合竞争力,自治区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将专利申请情况列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罗城县2012年的任务是9件。在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协助下,李韶华多次深入工厂、农村,细致工作,去年共完成专利申请13件,超额完成了任务。李韶华除努力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的立项、经费支持外,还选择县本级科技项目,立项实施。2010年以来,他主持实施自治区科技厅下达的“葡萄优质高效安全生产集成应用示范”“河池市星火科技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与示范”等,均力求以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撰写可研报告是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争取上级经费资助的重要环节,更是科技工作向前推进的前期工作和重要手段。近年来,李韶华每年都独立或与人合作撰写2个-3个可研报告。30年来,共写可研报告近50项,得到上级(区、市)立项支持的有16项,如现在正在实施的《毛葡萄安全生产》《罗城猪、鱼、鸡立体养殖》分别得到了上级科技经费50万元和18万元的支持。身为高级技术人员,30年来,李韶华共承担科研课题18项,通过项目普及了科技,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升,同时直接为地方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在日常工作中,李韶华注重搜集加工科技情报(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给不同层次的人群,如有的供领导决策参考,有的给企业的,有的给农村致富能人的。他每年提供的科技情报(信息)都在1000条以上,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他同时还脚踏实地地组织科学试验、研究,引导全县开展科学试验研究。如新近引种金花茶、石槲试验。
李韶华就是这么一个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普通科技工作者。当然,他的汗水没有白流,近年来,他参与或主持的科技项目有12项获得县、市、省级科技进步奖;2005年,获科技厅授予广西镇(乡)科技进步考核先进个人;2006年,获区先教办、组织部、科技厅授予“农村科技引领先锋行”先进个人;2010年,获自治区科技活动周先进个人;2012年,获自治区科技厅授予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获国家专利局受理专利2项。
李韶华在科技领域驰骋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说,他要继续凭借科技的力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新闻推荐
▲10月1日,游客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博物馆里参观民俗风情。当日是国庆长假第一天,该县博物馆迎接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为满足游客需要,国庆黄金周期间,该博物...
罗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