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权晟
通讯员
石秋苗)“阳春村民心中的‘中国梦\’具体而又实在:有好学校让孩子就近上学,有好医院就近看病,有好厂子就近打工;能享受到城里人类似的公共服务……”这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百林乡阳春村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唐燕飞《民情日记》中的一段话。
为当好改善民生的“助梦人”,唐燕飞从点滴做起,积极为当地争取彩票公益金,联系爱心人士入驻村屯和学校,利用“微型党课”开展技术和就业培训,带领群众修公路、建水渠、种核桃、养香猪,超额完成多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阳春村已有200多名村民接受了林业、养殖业、渔牧业等产业技术培训,种下核桃400多亩,养殖香猪1000余头,正呈现出转型跨越发展的蓬勃生机。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皂江村,“第一书记”韦华夏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的扶贫工作跑厅局、筹资金、拉项目,为皂江村争取到14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太阳能节水灌溉、水毁河堤修复、学校安全专项建设、便民服务设施、村屯道路建设等,并经过反复深入的调研论证,将糖料蔗、核桃、桃子、西瓜四项确定为该村的扶持产业,改变过去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的模式;同时,积极开展“美丽河池·清洁乡村”活动,在各屯建垃圾池、设垃圾桶,实行房前屋后“三包”,建起奖评办法,使皂江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出门赶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怀群镇加碗村群众“出行难”的真实写照。该村“第一书记”谢洪波入驻后,从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改变的交通落后、用水困难、产业单一等“硬骨头”入手,争取到扶持项目19个、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人饮、排涝、道路、公共设施、危房改造等。同时,大力开展“就业扶贫”和“产业引导”,发动当地贫困户共700多人次外出务工,扶持农民种甘蔗、种核桃、种毛葡萄,养蚕、养山羊、养竹鼠等,使加碗村群众的“钱袋子”明显鼓起。
据市基层办提供的统计数据,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河池市共派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436名,其中自治区选派57名、市选派58名、县(市、区)选派321名,实现了“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同时,还选派了2000余名机关企事业干部担任全市1639个村(社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选派工作启动以来,河池市要求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的“五大工程”、“美丽河池·清洁乡村”等中心工作,定职责、定目标,开展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帮扶工作,确保驻村工作有规划、为民办实事有承诺事项、驻村工作有《民情日记》、驻村工作调研有报告等,积极带领贫困村群众引资金、找项目、抓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1月至10月,全市“第一书记”和指导员已与困难户结对帮扶12424户;调处矛盾纠纷2822起;引进项目1535个,落实资金33226万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项目1144个,带动67135户农户增收。
新闻推荐
罗城讯
今年以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农信社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工作,深入了解群众金融服务需求,积极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加大县域经济信贷支持力度,累计投...
罗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