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7.78万人,其中仫佬族有12.56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80%以上。罗城文化底蕴深厚,是歌仙刘三姐的出生地,还是“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初仕之地。该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物丰融为一体,是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又被称为广西有色金属之乡和煤炭之乡。仫佬族“依饭节”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剑江、武阳江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经过近20年的不断发展,罗城县依托资源优势,编制了一批旅游发展规划,确定了打造仫佬族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目标,文化旅游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罗城旅游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旅游发展基础薄弱,旅游人才短缺,旅游发展战略地位尚未凸显,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二是景区景点建设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接待能力不强;三是旅游业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不能有效形成;四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资源整合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小。
2013年,自治区作出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对罗城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应充分发挥优势,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用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共同提升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
一、高起点编制规划,提高文化旅游科学指导水平。在保护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精准定位,高端着手,聘请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策划机构和知名专家实地踏勘,围绕“山水为媒、文化为魂、民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旅客满意和富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快编制完善罗城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分类景区专项规划,把罗城周边如融水、宜州、环江、柳城甚至柳州等地的旅游资源考虑进来,打造“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做到一次性规划,分阶段实施,杜绝盲目开发,确保规划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文化旅游活力。加快谋划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向上申报,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自治区级的计划盘子。在加快推进成龙湖公园、仫佬族风情水街、仫佬族古民居保护工程、仫佬族民俗展示中心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武阳江、剑江、青明山庄园等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谋划好仫佬族新博物馆的布局,整合罗城文化名人、民族服饰、民族器具等资源,分类设置“于成龙廉吏馆”、“刘三姐山歌馆”、“仫佬族民俗风情馆”、“仫佬族本土民间文学艺术馆”以及以个人命名的“包玉堂诗歌馆”、“潘琦文学馆”、“常剑钧戏剧馆”、“鬼子小说馆”、“包晓泉散文馆”、“潘常欢美术馆”等,创建桂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塑造罗城文化旅游之魂。
三、以民俗游为突破口,打造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依托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以民族文化为灵魂,充分挖掘、整理、抢救、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资源,推进仫佬族古民居古村落保护工程,打响仫佬族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将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八个一”,即:提升一台仫佬剧《玉笛情缘》的艺术水平,创编和完善一台具有浓郁仫佬族特色的原生态民俗风情歌舞,一场原生态依饭文化展示,一场原生态民俗巡游展示,一项传统体育表演或竞技项目,一批反映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书籍,修复一批仫佬族古民居古村落,研制开发一批仫佬族服饰、刺绣、红豆工艺品等仫佬族文化工艺产品,集中展示仫佬族传统民俗文化。同时,在民俗旅游项目建设中,将仫佬族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民俗文化软实力,努力把罗城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俗旅游目的地。
四、整合山水资源,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依托目前小有名气的崖宜风光、剑江山水、小长安风光等自然资源,通过抓规划、抓整合、抓亮点、抓品牌,对县内丰富的山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统一规划、连片包装。大面积种植油菜花、桃花、向日葵等有经济价值和较强观赏性的作物;对坡地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饲养山羊、广西矮种马等可作为旅游资源的家畜,努力打造一批国家4A级景区,使过去单一的景点转变成为一片风光、一种风情的整体效应,把罗城独有的、独特的景点景区开发成旅游精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五、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业。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取更多收益。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统筹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游、休闲游、农家乐等,增强体验性旅游产品项目,倡导文明新风尚,不断拓宽农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努力把罗城建成世界知名、国内独特的仫佬风情之都、休闲度假胜地。
六、做好3篇文章,加强宣传推介,扩大文化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是做好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文章。做好文化旅游市场调查,举办旅游推介会,积极参加各种旅交会,精心策划,对现有资源进行创意包装,展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多层面搞好宣传促销活动。同时,邀请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或旅游界知名人士到罗城参观考察,投资旅游业或为加快推介旅游业发展出谋划策。二是做好利用节庆活动凝聚人气的文章。策划好各类民族旅游节庆活动,重点围绕罗城30周年县庆和第二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凝聚广大文化、旅游、传媒等行业人士前来参观考察,进行深度报道,发挥口碑效应和媒体效果。三是做好媒体唱戏的文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策划推介罗城文化旅游宣传形象口号,制定旅游宣传片,对民族文化旅游进行系列报道,吸引影视文化传媒机构到罗城取景、拍摄;做好景点景区的宣传画册、画廊等,制作文化旅游纪念系列产品,努力做到每个景区都有一张游图、一本画册、一张光盘、一套纪念品。
文化旅游要具有实质性,内容有内涵、有深度,才能真正吸引旅游者。罗城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就是要坚持以“山水为媒、以文化为魂、以民生为本”,将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以适应当代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有效深度融合,走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作者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委员会副书记、县长)
新闻推荐
随着秋冬季农业产业开发的深入开展,巴马瑶族自治县秋冬种工作有力推进,各乡镇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和秋冬季生产实际,大力发展无公害秋冬蔬菜种植,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上图为巴马镇龙洪村长势良好的无...
罗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罗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